《奇蹟之屋》是美國圖像小說大家布萊恩·塞茲尼克又一部神奇之作。故事取材於真人真事,書中的「奇蹟之屋」是目前在英國倫敦開放參觀中的博物館「丹尼斯·色孚思之屋」,這一家「名勝古蹟」實際上完全是由一位收藏家極富想像力地憑空打造出來的「奇蹟」,背後自有一段動人的故事。然而在這本圖像小說中,故事呈現得如魔術般神奇,而且更有一種激蕩人心的力量。
圖像小說原本主要是面對成人讀者的一種圖書形式,但因為漫畫構成其主體部分(或超過文字部分、或與文字旗鼓相當),所以漸漸擁有了許多青少年讀者,近些年逐漸成為青少年文學的主流文類之一。
塞茲尼克對此貢獻甚巨,他的《造夢的雨果》曾斬獲著名的凱迪克金獎(此獎通常頒發給兒童圖畫書),被改編的同名電影又獲奧斯卡獎,更是讓童書界對圖像小說刮目相看。
《造夢的雨果》封面
《奇蹟之屋》看上去比《造夢的雨果》更為厚重(竟有670頁!),形式上雖然沿用了圖像與文字並重、混合講故事的方法,但敘事手法具有令人驚嘆的獨創性:書中的圖畫部分完全與文字分離,甚至故事線索也被完全隔離。
第一部分講述從1766年一場海難到1900年一場劇院大火之間的一個家族故事,這部分長達近400頁,完全用圖畫講述,不慣看漫畫的讀者很可能會迷失其中。
但更為奇特的是,接下來200多頁純文字小說敘事似乎在講完全不相干的另一個故事,時間去到1990-1991年間,講的是一位13歲的富家少年約瑟從寄宿學校逃跑到倫敦去尋訪舅舅的故事,由此引出了一段奇特的家族史、一段溫暖的心靈修復史,還有那幢「奇蹟之屋」的來歷。讀者如能耐心地讀到540頁之後,就會漸漸明白前述圖畫故事與文字故事之間的奇妙關聯。
而至610頁之後作為尾聲的連續圖畫故事則是完美的謝幕,將整個故事帶入虛構與真實的邊緣地帶,讓一度激蕩的情感回復平和安詳。
這種敘事手法的確很像是一種魔術!嚴格來說,整本書有三條主線:
一是圖畫故事中海難倖存者比利·奇蹟的家族史,
一是富家少年約瑟的尋親與成長故事,
一是約瑟舅舅亞伯特的成長史與創建「奇蹟之屋」的故事。
對於讀者而言,它們都是虛構的故事,但對於故事中的角色而言,哪部分是真實的,哪部分是虛構的呢?另外,這個問題真的很重要嗎?
書中開篇的警句也是真實的奇蹟之屋的警句:「看見或看不見」——儘管常說「眼見為實」,可是我們的眼睛難道不是常常在欺騙我們嗎?也許我們只是相信我們寧願相信的東西,有多少「真實」因熟視而無睹、因為偏見而看不見?
如果暫時放下所謂真實與虛構的標準,我們或許會看見,這三個故事其實是一個故事:追尋與成長的故事。
在我看來,所有年代的教育中最為困難的一部分,就是如何幫助未來的一代找尋生命的意義。塞茲尼克筆下的人物一出場時往往充滿了困惑:
奇蹟家族中的少年裡昂提斯因為身份困惑準備偷偷離家出海去印度闖蕩,
男孩約瑟逃離貴族學校到倫敦近乎無望地找舅舅和自己的密友,
舅舅亞伯特帶著不著調的夢想從美國漂泊到倫敦……
他們都在追尋,但並不知道追尋的是什麼。一連串意料之外的事件,一段不期而遇的友情或親情,把他們帶入奇妙的人生境遇,此中固然有喜亦有悲,但勇敢面對、大膽叩問,必有豐富的感悟。
所謂「奇蹟之屋」,儘管都是被虛構的、被全新打造的,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子虛烏有,但構成此屋的一切精神元素與物理材料都無比真實。在旁人看來,它們也許都毫無價值、毫無意義,也許旁人根本就視而不見;但是,它們被有心之人、有夢之人構建到一起,卻奇蹟般地充滿了意義。這大概印證了塞茲尼克一直信奉的信條:即便是機器、物件,也自有其存在的意義,何況人?
但你一定要自己去追尋,「奇蹟之屋」需要自己去搭建。
阿甲 寫於2018年3月30日北京
識別下圖中二維碼
進入喜馬拉雅 「阿甲說書」 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