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蛋檔、奶茶鋪、鴨寮街……香港深水埗有著最原始、最傳統的香港市井風情,也有香港最早一批公共屋邨的僅存碩果。從港鐵深水埗站出來,穿過略顯擁擠的街道,走過一棟棟密密匝匝的老舊建築,10分鐘的腳程,被改為青年旅舍的美荷樓就到了。
1953年的聖誕夜,香港深水埗的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5萬多名居民無家可歸。為了安置這些民眾,香港政府陸續在寮屋區的原址附近興建了一批7層樓高的徙置大廈,災民們僅需繳納少量租金就可以入住。這可以說是香港公共屋邨的雛形,美荷樓就是其中之一。
早期的公屋並沒有獨立的廁所和廚房,住在公屋裡的人們只能在公共走廊洗衣、做飯。在美荷樓一隅的生活館裡,完整地保留了早期公共屋邨的實景陳設,置身其中,舊日的時光似乎就在眼前。約12平米的居室裡最少需入住5名成年人,每層樓設有公共廁所和浴室,狹長的開放式公共長廊成了每家每戶煮飯的「廚房」,爐具則是簡陋的煤油爐,據說颳風下雨時,爐火很容易就會滅掉。
20世紀70年代,香港政府出臺了一個為期10年的建樓計劃,開始大量建造公共屋邨,連同美荷樓在內的第一代公屋也擴建成面積更大,配備獨立廚房和衛生間的單位,讓中低收入的民眾能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過上「有瓦遮頭」的生活。隨著大批公共屋邨建成,香港中華煤氣也配合香港政府的房屋政策,大舉鋪設煤氣管道,為香港所有新建公共屋邨提供煤氣服務。昔日在走廊裡用煤油爐煮飯的場景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安全、穩定、高效的煤氣灶、熱水器。公屋也不再只是用以棲身的「一片瓦」,而是一個家了。
1976年,香港中華煤氣的供氣網絡已經覆蓋香港大部分市區、觀塘、葵湧和荃灣工業區,並開始將煤氣服務擴展至香港新界。一個多世紀前在都爹利街燃亮的文明之火,總算真正地走進香港普通家庭,成為香港民眾日常煮飯、燒水的首選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