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之後,年味漸濃。盧姐「什錦菜」的攤位前排起隊來,大都是她的老客戶,一邊買菜,一邊親切地和盧姐打招呼。早在電視臺介紹她的老南京「什錦菜」之前,盧姐在城南一帶就很有名氣了。從長樂路拐進這個市井氣十足的「三七八巷」,第一個攤位就是她的「盧姐什錦菜」。20多年了,天天出攤,風雨無阻,也是這條城南美食街的一道風景線。
盧姐什錦菜的標配12樣:芹菜,薺菜,胡蘿蔔,黃豆芽,醬瓜,木耳,乾絲等,她說多了不好看,少了味道不足。說南京人喜歡「什錦菜」,除了色彩鮮豔,味道脆香外,還有很多新年的祝福:薺菜聚財,黃豆芽「事事如意」,胡蘿蔔「紅紅火火」,黃花菜「花樣年華」。
上午配菜,下午摘、洗、切,芹菜一寸,胡蘿蔔絲1.3寸,每樣菜洗8遍,都是有標準的,每月的水費大幾百元錢。然後用菜筐瀝水晾乾。晨四點,是盧姐的「個人世界」,她一人起來炒菜。每道菜分別下鍋,用的是「金龍魚」調和油。一定要等菜都涼下來,才能開始拌菜,用雙手捧起,再抖落散開。如此這番,二十年如一日!
炒菜拌菜是技術活。一次,一個親戚幫忙炒菜,為趕時間,一些菜沒有冷透就拌了,結果半天沒到,菜就有了餿味。盧姐只好把幾十斤什錦菜都倒了,以後再也不請人幫忙了。
正因為對品質的重視,盧姐什錦菜的牌子越做越響,不僅成為「三七八巷」美食街的招牌之一,後來報紙電視網上的宣傳,也吸引外地客戶慕名而至。這些喜歡吃什錦菜的人,慢慢成了她的粉絲,盧姐成了「網紅」人物。網名「青雲」的老先生是個老南京,十年前吃了盧姐的什錦菜,感覺味道不錯,成了盧姐的常客,專門請了晚報的記者來採訪。老先生喜歡養生,加了微信後經常提醒盧姐不要太拼,保重身體,還時而送點養生食品。一次他來買菜,回去的路上突發心臟病,他第一時間撥通盧姐的手機。盧姐趕忙趕過去,叫老公打車送老先生去醫院,住院後又帶了什錦菜去探望,老客戶成了老朋友。
印象深的是一對香港的老夫妻,每年都要來南京,每次來都要到盧姐這買個十斤什錦菜,老婦人說:「大美女啊,我又來了!我最喜歡吃你的菜了!」盧姐給她用真空袋包裝好,用冰袋冰著帶回去。今年因為疫情緊張,香港夫婦沒有來,盧姐說,我倒是挺想念他們的,要是知道地址,就叫女兒給他們寄點去。
令盧姐驚奇的是,她的攤子還接待過幾個專程來買南京什錦菜的飛行員。第一個來的是個山東航空公司的山東大叔,家在煙臺,兒子在南京,休假時逛老門東,通過什錦菜結識了盧姐。不僅給飛機上的同事們嘗鮮,還曬在了航空公司的網上。結果陸續有幾撥飛行員找到「三七八巷」買盧姐的什錦菜。其中一個飛西藏線的小帥哥,自稱是盧姐的「粉絲」,一次買了200元錢,說帶給拉薩的同事嘗嘗「南京特產」。
老客戶以中老年人為多,盧姐的微信群裡就有300多人,也有一些飯店、單位從盧姐這裡進貨,還有無錫、上海人開車過來買。盧姐說,很感謝這些老客戶和回頭客,是他們支持了我的生意。
特殊客戶,盧姐特別關照。一次,一個大爺拎著一個蛇皮袋,拿了一個髒兮兮的塑料盒來買什錦菜。一問,原來是中華門那邊一個拾垃圾為生的鰥寡老人。盧姐動了惻隱之心,裝了滿滿一盒菜,對大爺說:「這是送給你的,不要錢。我們都是窮人,不過我比你要好一點。喜歡吃,下次再來!」
盧姐是1992年和老公一起下崗走上自謀職業道路的,在夫子廟開過小飯店,擺過水果攤,最後在老媽的建議下,開始炒什錦菜,傳承老南京的這個特色菜。她說,我們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和吃苦精神,換取了今天的自足生活。
盧姐也有難過的時候,尤其凌晨四點,一個人從樓下倉庫把菜一框框搬上樓的時候,四周都是黑乎乎的,想想別人在暖和的被窩裡睡覺做夢,她一個人在窮忙,感到特別心酸。但是第二天,看到客戶的笑臉,聽到粉絲的讚揚,一切又釋然了,她覺得能把南京這個傳統菜傳承下去,再苦再累也值得。
作者簡介:
韓 今,男,南京市市級機關退休幹部,江蘇省、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先後在中央及省市報刊雜誌發表小小說、散文作品百餘篇,多篇作品在全國和地方報刊中獲獎。所著文學作品集《老團長與新房客》已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
《老團長與新房客》 韓 今著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