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家外媒報導,被譽為「世界當代舞臺設計之泰鬥」和「美國舞臺設計界一代宗師」的著名華裔舞臺設計師李名覺(Ming Cho Lee)於當地時間10月24日在美國病逝,享年90歲。
李名覺祖籍寧波,1930年10月3日出生於上海,浙江寧波北侖小港人,18歲隨家人遷居香港,19歲赴美求學。他自小隨母親看戲、聽歌劇和音樂會,由此步入戲劇藝術的殿堂。他曾師從美國一流舞臺設計大師喬·梅爾金納,長居紐約。畢業後就任美國耶魯大學舞臺設計系主任。
作為當今世界舞臺設計領域「泰鬥級」人物,李名覺的舞臺設計藝術被稱為「標示出美國舞臺設計史上的轉折點」,影響了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美國以及整個世界的戲劇界,是一個時代舞臺藝術的象徵,他曾獲得美國藝術界國家最高獎項「國家藝術獎章」,「美國總統傑出貢獻獎」以及「託尼終身成就獎」和五個榮譽學位。在1985年出版的《美國舞臺設計》(American Set Design)專書中,評價了當代最傑出的十位舞臺設計家,其中除了李名覺之外,還有五位出自李氏門下。
美國總統布希在白宮,授予華裔藝術設計大師李名覺在內的9位全美著名藝術家、作家及思想家美國「國家藝術及人文獎章」
李名覺部分作品:
Lee在全球範圍內設計了300多個演出,包括百老匯和非百老匯以及舞蹈和歌劇製作。他的設計已在紐約公共表演藝術圖書館和耶魯建築學院的回顧展中展出。作為老一輩舞美藝術家,他精緻的舞臺設計模型讓人嘆為觀止—幾乎可以依據模型的比例放大,然後搬上舞臺。
1964年8月11日,紐約莎士比亞節的迪考拉特露天劇場開演索福克勒斯《厄勒克特拉》,布景由34歲的李名覺設計,一個多層面的伸出型舞臺,管狀格子結構上懸著三塊質感很強的寓意性布景斷片——這布景標誌著美國舞臺設計的一個轉折點。——阿諾德·阿倫松
李名覺的舞臺特徵非常明顯,在他的影響下,美國戲劇從二維平面發展成了雕塑的立體形式。
拼貼手法是李名覺的另一大特點。剛開始,拼貼只是整體布景較為次之的組成部分。但是隨著想法的轉變,李名覺開始廣泛在空間中運用拼貼手法。在紐約莎士比亞藝術節中,戲劇《毛髮》中的拼貼成為了其主要設計概念。《毛髮》,舞臺設計手稿,1967年 ▲
《羅倫扎西歐》▲
《威尼斯商人》,紐約莎士比亞節,1962舞臺設計稿 ▲往期導讀
---- END ----
©版權聲明: 以上部分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