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兩個星期了,來自藏族的康巴漢子丁真還持續在熱搜上飄著。
先給不了解情況的朋友前情回顧一下,20歲的藏族小夥丁真憑藉帥氣中帶著野性的外表、清澈的眼神以及一抹純真的笑容,兩周前在網絡上爆紅⬇
這張動圖也在網絡上刷屏了好久⬇
他和精緻的「愛豆」不同,這位小哥雖然皮膚黝黑,原生態純素顏,可是他的眼神卻很純真。
人們愛的,就是和他背後的天空一樣,沒有被汙染過的雙眼。哪怕人們已經見慣了屏幕上和雜誌上千篇一律的帥哥,網友們還是覺得丁真的臉是好看的。
不過,兩周前這個新聞出來的時候,Jane雖然也有過寫他的衝動,但是想想之前已經寫過浴室小張和顏控 了,遂放棄。然而,這幾天事情的走向,又重新變得有意思了起來!
起因是丁真的家鄉——四川甘孜火速抓住這個契機,邀請丁真為自己的家鄉拍攝了質量還不錯的旅遊宣傳片⬇
用四川甘孜文旅的話來說,其實他們在旅遊方面早就做好了準備,就差這麼一個契機宣傳出去了。
插播一下,此前四川甘孜文旅已經把丁真籤入了國有公司,有五險一金、每月3500元。而丁真不需坐班,需要做的就是配合自己的家鄉進行旅遊宣傳,他的其他所得(如直播間收入)也不需要跟公司分成。
Jane當時看到這個消息就覺得這樣做挺好的,不會流失一個「頂流」代言人,又給予了丁真足夠的空間,網友也不再需要擔心丁真被資本裹挾進入娛樂圈、失去那份純真。
畢竟,之前有消息稱,騰訊的《創造營4》已經在接洽丁真了,網友表示了很多擔憂。
當然,我的觀點是,丁真做什麼選擇其實是他自己的事情,很多網友有時候只是把他想得太完美了。就像我們不能苛求「完美受害者」,我們也不應該去追求一個完美的「草根偶像」。
回到正題,所以為啥突然全國各地都開始瘋搶丁真?原來上面提到的那個旅遊宣傳片播出以後,很多網友以為這是西藏出的宣傳片.
熱搜實在是太好笑了——#以為丁真在西藏# #其實丁真在四川# #四川為了丁真有多努力# #西藏擁有了躺贏的快樂# #丁真最想去的地方是拉薩#⬇
好巧不巧,丁真之前接受採訪的時候說的一句話又被網友扒出來了,「最想去拉薩!」⬇
網友真的是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火速P圖!這波啊,這波真就是西藏躺贏⬇
西藏日報官博趕緊@丁真,#我們在西藏等你#話題刷起來⬇其他省份也來湊熱鬧了!上下滑動查看蹭!就硬蹭!
這整個「連續劇」讓我覺得走向很有趣又很值得說道的節點就在於,我看到青海省文旅廳發了這麼一條微博
評論區基本上都是一片誇讚。大家的點基本上都在於,既蹭到了熱點,又沒有貶低丁真。我想,這無疑就是給咱們的扶貧和文旅宣傳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往我們總能見到很多明星為自己的家鄉代言,我不反對這樣的行為,我甚至認為這一舉措基本上都是積極影響,——只不過,這個積極影響的範圍能有多大,我表示存疑。
但從這幾天網友的熱情參與看來,像丁真這樣的「草根頂流」,才是大家最喜聞樂見、效果也最好的。
正好科普一下「草根」這個詞,你們猜它的英語怎麼說?——沒錯,就是「grass root」,也就是草=grass,根=root。哈哈,沒想到吧!
(能認出旭日陽剛的朋友應該和Jane一樣有一定歲數了)
更神奇的是,你以為它的英語說法是直譯自中文的「草根」二字?恰恰相反,中文說法其實才是直譯自英語的「grass root」。
再一次沒想到吧?
(嚴格來說《貓和老鼠》裡的Jerry也是草根了哈哈)
「草根」的說法產生於十九世紀美國尋金熱流行期間,盛傳有些山脈土壤表層、草根生長的地方就蘊藏黃金。
而流傳到中文語境裡,有學者就把非政府組織(即非官方組織NGO)稱作草根性人民組織,所以「草根文化」也就是平民文化,大眾文化等等。
但實際應用中的「草根文化」其實更為豐富,也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階層相對應的弱勢階層。
陸谷孫主編的《英漢大辭典》中就把grass roots單列為一個詞條,釋義是有三個方面:①群眾的,基層的;②鄉村地區的;③基礎的;根本的。
草根的特點,一是頑強。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一定要有一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生命力。
二是廣泛、遍布每一個角落。所以,人們每一個在自己鍵盤上堅持更新的Blogger都可以稱作草根,Jane也不例外
所以,是不是和英語原詞所形容的那種「草根生長的地方就蘊藏黃金」很符合?在我看來,「草根」從來就是一個褒義詞,是一種誇讚、是一種讓人產生動力的稱呼。
像郭德綱老師和他的德雲社,也是一種草根文化的代表。
Anyway,今天就聊到這裡啦!
希望我們能見證越來越多的草根崛起,讓我們感受到平凡人的力量。
點擊下方海報參與抽獎活動
(另外,活動延期到11月30日晚九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