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皮膚蠅蛆病?為什麼非洲務工人員易患此病呢?
皮膚蠅蛆病是由某些蠅類幼蟲(蛆)進入人體皮膚所引起的一種炎症反應。臨床表現可分為癤腫型、匐行疹型和創傷型。癤腫型蠅蛆病,由人類膚蠅和皮蛆瘤蠅引起。幼蟲穿透皮膚後24小時內形成痒疹,擴大到直徑約1-3cm,高度近1cm。這些皮損可能疼痛,腫脹,結痂和化膿,引起運動知覺障礙。
創傷性皮膚蠅蛆病的幼蟲在裸露的傷口或潰瘍處聚集。嗜人錐蠅和倍氏金蠅是引起該型蠅蛆病最常見的原因,前者多見於美國,後者多見於非洲,澳大利亞和亞洲。當幼蟲在傷口表面爬行時診斷可以明確,而當幼蟲在皮下挖隧道時診斷較困難。
匍行疹型多見於暴露於感染的牲畜的患者。皮膚出現曲折線樣紅腫,末端為一水皰,此系幼蟲活動標誌,幼蟲居於皰的前方。
皮膚蠅蛆病是世界範圍的疾病,有季節性,蠅喜歡溫暖潮溼的環境,因此感染多在夏季。其流行與緯度及不同種類蠅蛆的生活周期有關。在回歸線和非洲的亞熱帶以及美國的發病率較高。在我國多見於牧區如青海、西藏、內蒙古東北及華北等地,我省少見。除了人類的感染,蠅蛆病還可引起家畜業的損失。
世界上最常引起人類感染的是人類膚蠅和嗜人瘤蠅。不同種類蠅幼蟲感染人體的方式不同。比如人類膚蠅把卵產在蚊子表面,嗜人瘤蠅產卵在潮溼的衣物或地毯和沙灘上。幼蟲可不進食15天,一旦接觸宿主即貫穿皮膚,開始進一步成長。創傷性蠅蛆病中,任何開放的傷口或洞口均可吸引蠅在附近產卵。身體任何部位都可能被感染,最嚴重的部位是鼻腔,竇道和頭皮。幼蟲到成蟲的孵化期在1-12周的範圍內。
(馬蠅的傳播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