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車時拿好自己的行包,記得縫了三角形標記的都是你的包。」11月25日,孫海拍了拍乘客何老伯的肩膀囑咐道。
今年56歲的孫海是庫爾勒鐵路公安處莎車站派出所的一名站勤民警。熟悉孫海的同事都知道他有個習慣——褲兜裡永遠都備著一個針線盒,剛來的年輕民警不理解:「孫叔,您為什麼執勤時總要帶個針線盒,有什麼講究嗎?」他總是笑著說:「這個針線盒用處大著呢!」
說起孫海的針線盒,要從2015年冬運說起,當時還是乘警的孫海,曾一天接到6起旅客行包被「掉包」的案件,經過一番艱難的調查取證,最終發現都是「雙胞胎」行包被拿錯的烏龍事件。
原來,每到冬運,外來務工人員開始大規模返鄉,攜帶行包較多,大多數外來務工人員所背編織袋款式花色又相同,人多擁擠,很容易發生拿錯行包的情況。自那時起,孫海就想,如果大家能在自己的行包上做一個記號,不就能很快在一排包裡找到自己的行包嗎?
2016年,孫海調入莎車站派出所,成為一名站勤民警。日常執勤過程中,他又發現很多務工旅客編織袋塞得滿滿的,到了車站安檢,檢查完後就拉不上了,只能敞開著,很容易丟失物品,也不方便。
這時,孫海會快速地從褲兜中取出隨身攜帶的針線盒,熟練地穿針引線,耐心地將壞了的拉鎖兩邊縫補在一起。遇到攜帶行包較多的旅客,他還會細心地在各個行包上做個小標記,有時是個三角形,有時是個「十」字。看到這些實用的標記,旅客們都豎起了大拇指:「孫警官真是什麼都替我們想到了!很貼心、很溫暖、很感動!」
孫海總是笑笑說:「就一根線的事兒,卻能讓旅客方便一路。」
今年冬運以來,孫海又早早把針線盒準備好了,每日在候車室執勤時,看到行包快脫線的、提手不牢固的,他都會利索地拿出針線盒,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加固一圈,遇到顏色款式相同的行包時,他會在徵求旅客意見的基礎上,根據旅客個人需要,在包上用不同顏色的線縫上一個簡單的小標記,方便區分,確保返鄉旅客能夠安心上車、順利到家。
截至目前,孫海已先後幫助近千名旅客,標記、縫補近萬件行包。 □通訊員/張志昌
今年12月4日是第六個國家憲法日,也是第二個「憲法宣傳周」, 烏魯木齊市委宣傳部、市委依法治市辦、市司法局,以及各區縣司法局在多地展開憲法宣傳周集中宣傳活動,讓憲法走進大街小巷。
12月1日,烏魯木齊市委宣傳部、市委依法治市辦、市司法局、市律師協會組織開展烏魯木齊市「憲法宣傳周」啟動儀式暨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宣講,全市各區(縣)依法治區(縣)辦、市屬成員單位,以及市屬律師共480餘人參加了啟動儀式。
12月2日,12月3日,烏魯木齊各區啟動的「憲法宣傳周」活動在首府街頭巷尾、社區引起了居民們的熱烈反響。
烏魯木齊經開區中亞南路片區團結新村居民李明山說:「我本身是樓棟長,現在拿著資料回去給居民講憲法的主要內容,憲法對維護自身權益的好處,讓大家好好學習。」
「接下來將廣泛開展憲法宣傳進機關、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等場所,在全市掀起憲法法律宣傳教育熱潮。」烏魯木齊市委政法委副書記、市司法局局長張景春介紹,將在全社會加強憲法宣傳教育,提高廣大群眾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憲法意識和法治觀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讓憲法家喻戶曉,在全社會形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記者魏紅萍 通訊員 白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