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我和你說、下城發布
兩個臥室、一個客廳
五六十平米的地方都塞滿了
自行車跟車凳、車鈴等散裝零部件
這就是朝暉七區老式自行車收藏愛好者
陳傲奇爺爺的家
△陳傲奇爺爺
陳爺爺是1937年生人,他說,「現在人家裡一輛小轎車是標配,但是上個世紀流行的是自行車,還要專門上牌的。有一輛自行車那是件稀奇事兒,誰家有自行車,街坊鄰居都是要來圍觀的嘞。」
陳爺爺是1962年起開始收藏老式自行車,那個時候自行車少,進口的就更少了。他最喜歡的就是兩輛年代最老的英國黑色自行車BROOKS和亨白,其中BROOKS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口的,牛皮的車凳,鐵的框架;而亨白則是當時的英國王室命名的,具有特殊意義。要知道,那時陳爺爺的工資也只有50多塊,像這些英國自行車新的要500多,二手的也要300-400元,陳爺爺省吃儉用攢了半年,才買了輛二手的。買到了之後,他說自己開心了好久,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喏,我這輛自行車還是會亮的,人在上面踏燈就會亮的。因為車頭這裡有個發電的磨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路燈還沒這麼亮,所以自行車也要裝燈,晚上騎出去才安全。所以可見這輛車燈的設計多少人性化,這麼多年,燈還能亮呢。」說著,陳爺爺不斷轉動著輪胎,前後車燈便不停閃爍。
陳爺爺還笑著介紹道,以前說起來鋼筆要美國的派克,呢大衣要英國的,而早期的進口自行車,也基本來自英國,款式簡單份量有點重。90年代開始,日本自行車開始風靡,日本款的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比方說鐵的材質換成不鏽鋼、車籃換成兒童座椅。同期,國內的鳳凰牌自行車也有些名氣了。
「相比英國自行車的設計,日本自行車的設計更加靈活和人性化,你看我這輛日本自行車的車籃就是個兒童座椅,車籃底端可以打開,方便小孩子把腿伸出來,這個設計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很走心』了。還有這輛..」陳爺爺對自己的「寶貝座駕」如數家珍,眼神裡閃爍著別樣的光彩。
「以前自行車每年要去驗牌照的。驗牌照的時候,要看看鈴兒響不響,燈好不好用的,亮不亮的,剎車好不好,每年都要去年檢年審,跟現在的汽車一樣的。」陳爺爺邊說邊拿著乾淨的布輕輕擦拭著車鈴,仔細的檢查車身的每個零件是否有破損。這批老式自行車的保養和修理,都是爺爺手把手,親力親為。所以,儘管車子歲數比大部分人都大,但都還能騎。現在陳爺爺80多歲沒搬去養老院住,也是因為捨不得這些車子啊。
「那時候自行車不光是老底子的結婚三大件,平常生活裡也少不了。買米、買冬醃菜大白菜都需要自行車帶回家,買煤餅就自行車兩面掛起來。小孩子到幼兒園去或者到別的地方去就騎車帶過去,就是當交通工具的。」在他看來,雖然如今大家都用汽車取代了自行車出行,而陳爺爺依舊捨不得這些自行車,他認為自行車出行更環保也更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