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模式造福子孫後代
2015年,洛城街道形成了「黨員幹部帶頭、在外人員帶動、群眾自願捐款、社會各界捐助」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投入美麗鄉村建設資金5546萬元,其中黨員群眾個人捐款1359.9萬元,整體推進了79個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覆蓋全街道71%的行政村,受益群眾達8萬多人。按照建設計劃,到2016年底,全街道118個行政村將全部達到美麗鄉村標準,11萬群眾將共同受惠於美麗鄉村建設成果。
洛城街道的美麗鄉村建設規模大、速度快、成效明顯,這得益於一套科學有效的建設模式,特別是建設資金的籌集模式。這套創新模式的運用,激發了每個村莊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形成了建設合力。
如何讓美麗鄉村建設能夠產生社會和經濟效益,最終轉型為美麗經濟。2015年街道注重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引導,特別是引導經濟薄弱村進行集體資產盤活、搞好資產運作,取得明顯效果。今年以來,街道探索建立美麗鄉村建設的長效機制,出臺《美麗鄉村建設管理考核辦法》,不但著眼於建,更著眼於將來的管,建管並重,真正實現洛城街道每個村子都美麗、都出彩。
赴一場美麗鄉村的「心靈之約」
淨為原色,心靈為底色。單純就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準條文來看,洛城的村莊達到了標準,但從鄉村發展的更高層面來講,以心靈為底色的美麗鄉村還需繼續前行。正如採訪時李家村黨支部書記李昌全所說,「心裡的乾淨才是真正的乾淨,心靈美才是真正的美麗鄉村」。
在鄉土社會中生存的人們,除了遵守世代傳承的生產生活中的條規,還有鄉土精神的約束和教育。當「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禮」成為普天下的共同規則,每個人就在心靈深處籤下了一份「精神契約」。只是,隨著時代發展和物質的極大豐富,精神生活退居角落,鄉村傳統文化受到嚴重衝擊,鄉土精神得以維繫的根基日漸脆弱。
可喜的是,我們從洛城群眾建設美麗鄉村的行動中看到了鄉土精神重塑的希望。他們用熱情捐款和出工出力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美麗鄉村建設同時又是一場「心靈之約」。倉稟實而知禮節。富裕起來的洛城人渴望精神層次的更大滿足,他們藉助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契機,選擇了從改變身邊環境做起,來追求更能體現自身價值的方向。而這種自覺意識下的主動選擇,正是鄉土精神復甦的堅實根基。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長久工程,洛城街道也正在探索建設長效機制。而這項工程,更需要形成的是一種內生的、造血性的內循環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實現美麗鄉村的脫胎換骨,這種內循環機制的最大動能,就是來自人與鄉村的「心靈之約」,來自鄉土精神對鄉村的深刻影響。
這個春天,洛城的美麗鄉村建設再啟徵程。我們也期待, 洛城人民早日回歸自己美麗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