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窗紙上戳個窟窿,用管子透過窟窿往屋裡吹白煙,瞬時間屋裡的人就被迷暈了!」這是武俠劇裡面我們經常看到的一幕。
近期,也有網友給我們留言求證說,微信朋友圈有人大量轉發一條關於「試圖用一種氣味迷暈人後實施拐賣」的圖文信息。現實生活中,到底有沒有這種聞上一聞就能把人迷暈的迷藥呢?今天我們就說說這個事。
首先,我們來看一條近日流傳在朋友圈裡的消息原文:
發現此事後,小編非常驚訝,立即向相關部門進行了解。前幾天,拉薩市公安局刑警支隊三大隊確實接到過這樣的報警。接報後,刑警支隊偵查民警根據報警人提供的信息,查看了相關路段的監控視頻,進行了走訪,然而,根據調查結果來看,未發現任何異常。偵查民警詳細詢問報警人發現,她只是在主觀上懷疑自己聞到兩個女子身上的氣味後,出現暈眩,意識模糊。針對報警人遇到的情況,民警根據調查結果並站在科學的角度向其進行了解釋,目前報警人情緒穩定,生活正常。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近日流傳在朋友圈裡的另一條消息原文:
據小編了解,對於這條圖文所闡述內容,拉薩警方沒有接到過報警。刑警支隊民警也告訴小編,如果這位先生所述屬實,根據他多年辦案經驗來看,這位先生很有可能遇到了近年來全國各地都比較流行的「街頭乞討型」詐騙,這類詐騙只要當事人不予理睬,提高警惕便可避免。然而,他所描述的那種刺激性氣味,是不是迷藥呢,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拉薩警方迄今為止從未接到過在街頭用氣味迷暈人後實施拐賣的案件。
一聞就暈的迷藥到底存不存在?
從醫學上講,確實有一類吸入性麻醉劑能對人起到麻醉的效果。這類麻醉劑都是極具揮發性的液體或氣體,如乙醚、七氟烷、異氟烷、恩氟烷和笑氣(一氧化二氮)等。但是,要起到「一聞就暈」的效果是不可能實現的。在這裡,我們可以用這類麻醉劑裡比較容易獲得和使用的乙醚來進行說明。
乙醚常被用於動物實驗。操作時要將動物(如小白鼠)的頭部放入裝有浸溼乙醚棉球的廣口瓶內,4到6分鐘後才會達到麻醉狀態。那麼,可想而知,比小白鼠大了上百倍的人怎麼可能吸一口就昏迷呢?除此之外,此類氣體、液體的麻醉作用還需要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場所、特殊的吸入裝置和相對的劑量。
再來理性的思考一下,如果真有這樣讓人一聞就暈的迷藥,那麼在開放的空間或人來人往的大街上,不可能就只有特定的一個人被「迷暈」,施藥人卻安然無恙。就如前面咱們提到的武俠劇情景,施煙人用嘴把煙吹進屋裡迷暈別人,而他卻沒事兒?是不是太神奇了!
另外針對此類事件,有一位網友「草莓**」給我們留言,提醒大家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生活。
他說:
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不一樣,也會因為很多種原因由外在因素對身體產生過敏,中毒,暈厥等等。打個比方,有的人只要坐汽車就會產生嘔吐,暈厥,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在乘車前吃了很多油膩的食物,而有些是因為汽車排放的氣體或汽油,新車內異味等。再打個比方,同樣的兩個人一個對香水,花粉過敏,一個卻非常適應。
為這位理智的網友點讚!
最後,對於上訴兩條信息的編輯者,警方認為:
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提醒大家,防止上當受騙,這一點是好的。
但是,對於事情的真實性都還欠缺考慮。警方調查發現,他們所聞到的氣味都只是因為自己的主觀感受,是因為情緒過於緊張,又遇到了一些人異常的言行舉動,因此產生類似頭暈等短暫性的主觀體驗。
實際上,他們沒有認真的考慮這種能讓人一聞就暈的東西到底存不存在,也沒有查證,就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就編寫信息,向朋友圈進行發布,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圍觀。
有的市民看到消息後,也不管真不真實就跟著一起轉,從而給大家帶來了疑惑甚至一些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