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晚上9點過,正在來安村衛生室裡忙碌的楊勝恩,電話鈴聲急促響起,他接通電話。電話裡傳來焦急的聲音,「楊醫生,我們村有個村民出現發燒症狀,你經驗豐富點,請上來幫他看下」。
電話是相鄰的村——全民村駐村幹部打來的,時值抗疫的關鍵時期,楊勝恩沒有像往常一樣,叮囑病人吃點退燒藥,再觀察。他立馬提著急救箱,喊著在診所裡當護士的愛人一起,騎上兩輪摩託車,頂著陣陣寒風,向著全民村方向趕去。
一到病人家裡,楊勝恩一邊詢問病人病情、近期出行、接觸的人等情況,一邊用水銀溫度計為其量體溫。通過排查,楊勝恩初步診斷病人為普通感冒,並開了退燒藥感冒藥。
病人體溫降下來後,楊勝恩夫妻倆始終不放心,擔心病人反覆發燒,就一直在村民家裡等,直到病人沒再出現發熱,他夫妻倆才返回來安村衛生所。回到診所已經是第二天凌晨。
印江自治縣刀壩鎮來安村以前是小鄉,人居民分散,有22個自然村莊,全村村民近2000人,外出務工人員較多,人員結構複雜。
疫情發生以來,作為黨員的楊勝恩第一時間向組織請戰,從大年三十開始,一直堅守在抗疫一線,常常與愛人兵分兩路,進組入戶與村幹部開展疫情摸排,給外出務工返鄉人員監測體溫,參與村卡點執勤,成為山村裡最美逆行的戰「疫」夫妻。
「我是黨員,我要衝在前;我是村醫,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楊勝恩堅定地說道。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楊勝恩除了日常的診療繼續開展,還要隔三差五到村開展疫情排查,對重點人群進行體溫監測,比平時著實忙了不少。
「無論多累,村醫就是為村民的健康負責。」楊勝恩說,「只要有外出務工返鄉的村民,都要去排查、量體溫,並每天向鄉衛生院報送情況。」
楊勝恩是刀壩鎮羅南溪村人,2002年畢業於銅仁衛校,家族三代行醫。十八年來,他一直堅守山村,在來安村衛生所當醫生,並不斷鑽研醫學知識,積累診療經驗,成為周邊小有名氣的山村醫生。
來安村及周邊的全民村、青獅村、洞溝村等村民一遇到身體不適,往往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找楊醫生。不管什麼時間,吃沒吃飯,楊勝恩總是隨喊隨到。他還時常騎著摩託車走村串戶,給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醫療服務。
疫情期間,楊勝恩依然是這樣。他的電話就像「120」急救電話,24小時開通,村民只要打電話,他都及時趕到,成為山村抗疫一線的「遊擊兵」。
「楊醫生,他真是好人呀!十多年來我們家老老少少有什麼三病兩痛都是叫他,他非常熱心,醫術好人也特別好。」來安村村民安永嫦一直記著楊勝恩的好。
去年,安永嫦晚上因突發劇烈頭痛伴嘔吐,運動障礙,語言含糊不清等症狀,病情危重。楊勝恩接到電話,立即前往就診,初步診斷她是腦出血。
時間就生命,楊勝恩一邊聯繫縣人民醫院救護車,一邊聯繫村裡的車輛護送,並陪護病人一同前往縣人民醫院,並為她墊付了2000元的醫藥費。
經過緊急搶救,病人轉危為安,楊勝恩懸著的一顆心才安然放下,離開醫院回到家已是零晨5點多。
十八年來,楊勝恩走村串戶,紮根農村,默默奉獻,無怨無悔,及時為群眾解除病痛,被當地群眾稱為健康的「守護者」。2019年在第二個「中國醫師節」中,楊勝恩被評為縣衛生健康工作先進個人。(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