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熔爐》在韓國是一部改變了法律和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電影,但是對於整個改變的歷程和始末未必清楚。
本月,《熔爐》小說原著的十周年紀念中文版上市,書中特別收錄的作者孔枝泳給中國讀者的信以及《熔爐》原型案件記錄的時間軸,某種程度上可以讓我們了解從案件到小說到電影再到改變韓國的全過程。
光州案件其實是在2000-2005年間發生的,2006年宣判,因案件之惡劣的對照下量刑過輕引起了軒然大波。
2008年女作家孔枝泳讀到關於案件的網絡新聞,前往光州與受害人相處並深入了解後將此事改編為小說《熔爐》,年底開始在網絡上連載。
2009年,《熔爐》發行單行本,成為暢銷小說。彼時在軍隊服役的孔劉接觸到小說,為之深深震撼,在退役後將其製作成電影,並挑戰了男主角姜仁浩一角。
2011年9月22日,電影《熔爐》上映,轟動整個韓國社會。上映後第6天光州警方組成專案組,對「仁和學校事件」重啟調查,發現現行法律刑責太輕。上映第37天,韓國國會以207票通過1票棄權通過了《性*侵害防治修正案》,也就是所謂的熔爐法案。
自此,《熔爐》被載入韓國史冊,成為改變社會的電影。
與電影相比,小說原著的線條和人物要更複雜一些。電影淡化了姜仁浩與徐幼真兩位主人公各自的過往經歷尤其是父親對各自的影響,同時也淡化了兩人早年在校園中有舊的橋段,簡單處理為撞車引發的相識,無疑是為了增加戲劇衝突;刪去了姜仁浩妻子的所有戲份,改以母親形象出鏡,也是為姜仁浩卸掉了最沉重的一個負擔,所以小說原著中的姜仁浩,其人物性格的複雜程度要遠高於電影。
此外,電影對三位受害人中的唯一男性民秀的結局卻直接採用了案件本身的慘烈,讓其與人渣老師臥軌同歸於盡實現復仇,顯然也是考慮了這樣的處理更具話題性。
總體來說,小說《熔爐》本身的寫法就很具有畫面感,很有改編電影的潛質,只不過相比電影的簡單凌厲和陰霾壓抑,小說在人物背景和敘述層面要豐富不少,處理也更為合理,當然結局也溫和了許多。只是,這溫和二字是相對於案件本身而言的,因為案件結果與其所折射出韓國社會的現實,要遠比小說和電影殘酷。然而即使如此,韓國至少還能因為一部電影而改變立法,很多國家卻只想著通過立法去改變電影。
掩卷之後,小說中有許多段落都讓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包括姜仁浩留給妻子那封信,以及事件發生半年後徐幼真問候姜仁浩那封信,後者也被電影用作最後一段話外音。
不過,始終印在我心中的,卻是作者的一段夫子自道:
「真實的唯一缺點就是太懶惰了。真實總是為自己擁有真相而驕傲,赤裸裸地將真相呈現出來,不做任何粉飾,也不試圖說服別人。因此真實偶爾太突兀,太不合邏輯,也讓人不舒服。非真實的東西不斷地努力,掩飾矛盾之處,在它們忙著偽裝時,真實或許只是躺在那裡等著柿子掉進嘴巴裡面。這個世界總是忽視真實,也許有一定的道理。」
仔細想來,為什麼歷史往往需要粉飾,生活中的大多數人也都害怕或者拒絕接受真相,大抵都是這個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