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縣範和鎮有個十年一屆的「譚公太平醮會」,最近一屆又稱「傳統民俗文化節」。醮會七天,前四天為開醮儀式,齋飯,祭祀等,後三天為龍景出遊,就是扮成人們耳熟能詳的各種民間故事、神話傳說裡的人物巡遊,有點類似北方的廟會。我們去那天,正是龍景出遊最為熱鬧的日子,範和村裡早已人山人海,每條巷子都快要被「擠爆」了。
隨著「噼裡啪啦」的鞭炮聲,鑼鼓聲和喝彩聲,譚公爺起轎。後面跟著的隊伍有:遊龍、醒獅、麒麟、八仙、十八羅漢、儀仗隊、走地馬、腰鼓隊、擔花仙子等等……巡遊人數多達2千餘人,場面相當震撼。出龍景隊伍的著裝根據內容整齊劃一,還簇新,頭飾,妝容,道具也毫不馬虎,仿佛把我們帶回到了古代。隊伍在哪裡停,哪裡演,絲毫不亂,想必已彩排過多回,一出配合得天衣無縫的好戲就這樣在範和村上演。演的人敬業,看的人興奮,每個人心裡都懷揣著一個美好的願望,願天下太平,生活幸福安康。
一個民間信仰活動,從祭祀惠州本地神譚公爺,延伸為祈求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天下太平,表演隊伍如此之多,參與人數如此之眾,實屬罕見。光是每天上萬人的吃飯問題就挺傷腦筋,雖然是齋飯比較簡單,但也夠人忙活的。那一車車白菜蘿蔔鹹菜,像山一樣堆積在那裡,要洗要切要煮,這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要打仗,糧草先行,後勤保障也是軍國大事。
於是乎,範和村的人,無論在外面工作的,還是打工的,或者做買賣的,都像接到軍令狀般趕回來為醮會服務,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每家每戶傾巢出動。村民在一個多月前就開始不斷練習舞龍、舞獅,範和小學的同學們白天上課,晚上排練,為的是在醮會上有精彩的表現。如此紛繁複雜的事務,被他們處理得有條不紊,秩序井然。可見,醮會負責人的組織能力非同一般,村民們自覺、自發的凝聚力非同一般,也足以見證民間宗教信仰的魅力。這一場「太平清醮」盛會,讓參與者和觀看者都從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裡,感受到了有著600年歷史傳承的範和村不一樣的歷史風貌。
隨著時代的進步,譚公太平清醮也融進了一些現代元素,龍景隊伍裡有西裝禮帽隊,有少數民族風格衣飾隊等,增加了可觀賞性,這是範和人為傳統民間宗教活動可持續發展做的大膽創新和嘗試。但無論怎樣創新,譚公爺祭祀的主題不會改變,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不會改變。
我在想,「太平清醮」,其實也是範和老百姓對幸福生活另外意義上的一種讚美和感恩吧。國家強盛富足,國泰民安,老百姓物質豐裕,才有心思有心情去舉辦這樣的盛會。如果國家動蕩不安,傾巢之下焉有完卵?老百姓流離失所,吃不飽穿不暖,哪有這樣的閒情逸緻?我們這一代人能在這太平盛世裡安享太平,樂享生活,也是我們莫大的福祉和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