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各地極端天氣肆虐、碳排放持續上升。2018年全球環境趨勢是否得以改善?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中國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舞臺上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全球環境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於1月26日在北京舉辦「生態文明新時代中國經濟轉型的全球意義:2018全球熱點觀察」研討活動,邀請清華大學、環保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世界銀行等部委和機構的知名中外專家學者共同交流中國經濟轉型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貢獻與影響,並展望和探討2018年全球與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熱點議題。
在世界資源研究所執行副主席兼常務董事馬尼希·巴布納(Manish Bapna)看來,2018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將聚焦空氣汙染、石油燃料、氣候行動、水資源管理、海洋環境等五大熱點議題:
應對空氣汙染:全球每9例死亡中就有一例是因為空氣汙染,這已成為全球最主要的環境健康威脅,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如何治理空氣汙染得到廣泛關注。各國政府將如何繼續應對這一挑戰?科技發展又能起到怎樣的推動作用?
石油燃料的未來:油價創歷史新高,全球前十二家收入最高的公司中有五家都是石油公司。然而全球對新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國引領電動汽車市場,歐洲多國也宣布禁售燃油車路線圖,連石油巨頭也開始進軍新能源市場、助力應對氣候變化。石油燃料的未來將走向何方?
全球氣候行動:今年是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各國將在《巴黎協定》基礎上繼續努力,為實現氣候目標提出更強的國家承諾。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亟需迅速降低。中國啟動碳市場,未來氣候行動將如何進一步開展?印度的可再生能源增長是否會保持穩健增長?美國非國家層面氣候行動是否會繼續加強?
水壓力管理:全球水壓力不斷增加,預計到2040年全球將有33個國家面臨極端水壓力,這對糧食生產乃至地區安全局勢都將產生深遠影響。今年聯合國安理會可能開始探討一項氣候決議,研究水資源與氣候及安全方面的聯繫。如何運用大數據等方式更好地幫助政府和企業管理有限的水資源?
海洋環境:白化已導致全球一半的珊瑚礁死亡,每年近900萬噸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加上漁業資源枯竭等諸多問題,如何保護海洋環境、實現可持續的藍色經濟日漸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面對價值24萬億美元的海洋資產,政府、企業、多邊組織將採取怎樣的保護行動?
巴布納對中國的環境發展狀況非常關注。作為國際組織代表,他欣喜地看到中國在實施「大氣十條」治理空氣汙染方面取得豐碩成果,並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行清潔能源上起著積極的全球引領作用。與此同時,全球生態環境危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面臨的首要挑戰。他認為:「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在推動自身轉型發展的同時,也正在促進全球經濟的復甦與增長。中國經濟發展走上高質量、可持續的新路子具有國內國際的雙重意義。我們期待看到一個崛起的中國在世界可持續發展舞臺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全球熱點觀察」是世界資源研究所舉辦了15年的旗艦活動,今年是第六次在中國舉行。世界資源研究所與合作夥伴一起,嘗試用有說服力的洞察和數據,分析全球及中國可持續發展可能會出現的趨勢和發展方向,觀察在科學、經濟、政策、發展、市場等領域有哪些因素對世界資源、進而對人類社會發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