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榮民爺爺,來自河南,今年九十三歲了,因為外省口音,有的媒體把他的姓氏寫成王,有的寫成汪。
十五六歲時被抓丁,打過徐蚌會戰,到過廈門,最後隨著部隊到臺灣落腳。
因為不識字,無法獲得升遷,退伍成為榮民後,參與了中橫公路的建設。
「這裡的饅頭很有嚼勁,用心嚼能吃出麵團香氣。」攤子的客人寥寥無幾,一小時過去了,上門的還不到五位。
「只要身子還行,就繼續做下去。」他每天淩晨兩點半起床準備食材,反覆揉麵團,再將饅頭、大餅、槓子頭及蔥餅等放進蒸籠、烤箱,就成了客人口中的好滋味。他說這是兒時記憶中的步驟。
然後戴上帽子,推著攤車走到臺北小南門捷運站外的便利超商門口,開啟一天生活。
開放老兵回鄉探親後,他才有機會重回故鄉,但父母親早已不在人世,他又孤身回臺。
在臺灣生活了大半輩子,他的生活並不順遂。退伍後與同袍摯友一起投入中橫公路的開發建設,隨著時間的流逝,好朋友們一個一個都走了。
未娶妻生子的爺爺總想著如何養活自己,曾在餐館當洗碗工,因為做過心臟手術、膝關節退化不能久站,改為賣自己最喜歡吃的饅頭賺錢,時間也比較彈性。除了傳統口味的白饅頭,想著現代人注重養生,還研發含有葡萄乾、枸杞、南瓜子的養生饅頭,更有各式口味的餅食來滿足民眾味蕾。
景氣不好的時候站到下午四點多才收攤。辛苦一天賺來的錢,扣除食材原料,還要付房租和看診錢,收入真的夠用?他說,錢夠用就好,該花就花,不該花就不要花,不要欠錢、不要跟人家借錢,那就夠了。
如今,有死忠熟客定期來買,更常見到昔日工作的餐館員工關心他的生意及身體狀況,主動邀他一起過年或者週末聚餐。對爺爺來說,他不孤單,這個小攤車不只是他的家,更為他找到「家人」。
今年年初,因為疫情,前國防部長、榮工處的老長官託人給他帶去關愛的話,老爺爺忍不住掉下了眼淚。
如果您經過這位榮民爺爺的攤車,請買一點他親手做的饅頭吧,也祝願老爺爺健康長壽!
點擊復習 請不要忘記他們!榮民退伍參與中橫公路建設,創造了臺灣公路建設的奇跡。
~~~~~END~~~~~
*本公眾號的文字、圖片為 「臺灣的那些雞毛蒜皮」獨家創作,受兩岸之相關著作權法保障,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