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星紡織機械:建了5000平方米的「實驗工廠」

2021-03-01 紹興市企業家協會

2001年,當時年僅24歲的王喜芹在諸暨開了一家服裝店,生意紅紅火火,而她的丈夫在一家紡織機械廠做銷售,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隨著紡織行業的不斷興起,夫妻倆看到了商機,毅然放棄原來的工作,於2006年創辦了浙江東星紡織機械有限公司。

回憶起當年創業初期的情景,王喜芹感慨萬分。從熟悉的服裝行業到陌生的機械行業,一切都得從頭開始,管財務,跑採購,憑藉此前積累起來的工作經歷,她很快進入了角色。雖然企業逐漸有了起色,但同質化的產品險些讓企業陷入了困境。「不僅要拼質量,還要拼價格,競爭很激烈,我們作為新辦的企業,沒有很大的優勢。」王喜芹說。

企業要生存就必須創新,可創新之路在哪裡?就在進退兩難的時候,200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東星」再次回到了正軌。「一家做箱包布的企業找到了我們,說他們的倍捻機不僅每個月都要浪費很多原料,而且每次只能裝0.8公斤絲線,效率很低。」王喜芹說,同質產品拼不過,何不嘗試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去找紡織機械在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對方的需求進行定製化?

說幹就幹!「東星」接下了這個企業的單子,開始投入新設備的研發工作,花費了近半年時間,終於成功研發「牛津布倍捻機」,不僅將卷裝容量增加到5公斤,同時還將有邊卷裝筒改成無邊卷裝筒,生產效率一下子提升了80%,廢料出現率也幾乎降為零。也就是那一年,這款設備銷售額近1000萬元,並在這個領域佔領市場近3年之久。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