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是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的夜晚,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刻,被定為情人節,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農曆七月初七日,大多數人或許只知道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但這更是道教的一個重大節日。「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月七日,名道德臘,此日五帝會於西方七炁素天。是道教三元五臘日的重要節日,,也是魁星誕、曬書節。可謂三喜臨門。
早在東漢時,道教就定下三元五臘日,七月初七是道德臘日。道經記載此日五帝會於西方七炁素天,校定生人骨體枯盛,臘日宜修齋,祭祀,誦經懺悔,總的來說,是一個宗教意義濃厚的日期。
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期盼奪魁高中。因此「七夕」保持了最早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魁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道教中主宰文運的神。魁星信仰盛於宋代,是古代讀書人於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狀元高中,有魁星點鬥,獨佔鰲頭」之譽。在古代,讀書人為保佑自己考運亨通,在這一天拜魁星成了一種民間信仰。
自古講「拜文昌中狀元,拜月老得良緣」。每當七夕來臨之際,無數善男信女均會朝拜月老仙師,敬香朝拜,或登姻緣簿,或請姻緣線,或求姻緣符,香火鼎盛,綿延至今,靈驗異常,使無數善男信女,得遇佳偶,姻緣早成,夫妻和睦,恩愛美滿。
月老,又稱月下老人,為主管婚姻之神。月老持兩件法寶,其一為婚姻簿,簿中定下世人之婚配安排;其二為紅線,用以連接具有姻緣的男女。
世人若虔誠禮拜月老,則單身者得遇良緣,戀愛者終成眷屬,促成美滿婚姻,白頭偕老。
很多人選擇這個時節禮請道長,為其誦經禮懺,禮拜月老,舉行姻緣和合禳解婚煞法事,並祈良緣早就。可謂千裡姻緣一線牽,幸福美滿樂年年。
巧果就是用米、油、麵粉做成的那種老式點心,類似於古裝劇裡的那種,好看又好吃。
各地都有很多好吃的點心,家裡有女孩子的別忘了買些回來,七夕這天在桌子上擺一擺,並且專門為女孩子過七夕好好吃頓飯,讓她從小就感覺:身為一個女孩子是很莊重、美好的事,美好得甚至帶著些銀河系的仙氣兒。
其實乞巧不只是乞求一雙巧手,更是乞求一顆細緻玲瓏的女兒心。
七夕最早的來源據傳跟星宿崇拜有關,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古代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
單身的女孩子更要拜月老,觀星,在南瓜棚下冥想,傳說能收穫千年不渝的愛情。如果仔細望天空,有的雲彩像動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寶物,有的像飾物,誰看到什麼就得到了巧。如果看一片黑壓壓的,馬上就要下雨了,那就是風調雨順,寓意著五穀豐登。下雨接水,用這種水洗臉、洗澡等等,可以明目、爽身。
總之,七夕是吉日,適合做一些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