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愛奇藝的一檔綜藝《中國有嘻哈》讓「說唱」這個原本較為小眾的音樂類型變得普及起來。
這兩年,國內的說唱音樂蒸蒸日上,就在今年10月,一部名為《印度有嘻哈》來自印度的電影在14屆亞洲電影大獎獲得了「最佳原創音樂」獎。並且也在十月,印度決定選送此片去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
其實,這部影片的名字為Gully Boy(गली बाॉय),即片中穆拉德的藝名。
來自貧民窟的大四青年穆拉德,從小被父親教育老老實實讀完書,做一份穿襯衫的體面工作就好。然而穆拉德卻一直鍾情於說唱音樂,並且自己一直會創作一些歌,
只不過一直沒有展示的機會。
直到他遇到了已經小有名氣的街頭說唱音樂人夏爾,同樣來自貧民窟的他與穆拉德一拍即合,並且欣賞穆拉德創作的歌詞,兩人將作品錄製上傳到網絡,穆拉德此時也把自己的藝名定下——Gully Boy。
通過網絡,穆拉德收穫了一定的名氣,卻並沒能改變他的生活。因為與父親的矛盾,他與母親從家裡搬了出來,沒有收入來源的穆拉德經濟上變得異常窘迫。這時,知名說唱歌手Nas宣布要來德裡演出,需要一位本地rapper為他開場。並將通過說唱比賽的形式選出這位說唱歌手。
穆拉德自然不能錯過這個機會,憑藉著他蘊含著被生活壓迫的憤怒的歌詞和極具感染力的舞臺表現,初試!複試!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拿下了這個名額。成為了人盡皆知的rap star。
說到關於說唱的電影,那必然繞不開一部經典之作《八英裡》,美國說唱歌手EMINEM的半自傳電影,與本片其實有許多的相似之處。
同樣是來自貧民窟並且在生活的重壓下掙扎的主角,我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穆拉德所想要表達的內容要更多。他既能惡狠狠地盯著社會中的「肉食者」們,反思著社會的階級分化:又能將自己在貧民窟中的生活以及對於成功的渴望在舞臺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穆拉德對於制度對於教條從一開始無比的敬畏,連親一下穆斯林女友都不敢,到後來直面父親討論夢想的意義,這樣的轉變鼓舞著每一個在重壓下艱難前行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
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指導老師:車子龍 楊瑞
作者排版:जगवि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