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年就過完了,過年回家你有被靈魂拷問嗎?「有沒有對象?」,「一個月賺多少錢?」……當你聽到別人「這個月差200塊就10萬了」的時候,你看著自己還差幾千才夠1萬的收入,內心有何感想?「什麼都不敢想,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是的,Mani等2013年發表在Science上的這篇研究告訴我們,貧窮不僅限制了你的想像力,還限制了你的認知能力。研究1是一個嚴格的實驗室研究。研究者首先給參與者呈現財務情境,如:「經濟形勢逐漸嚴峻,你的老闆準備減薪。假設你的薪水減掉了15%(5%),你還能維持現在的生活方式嗎?如果不能,你將作出哪些調整?它會影響你的休閒、住房和旅行計劃嗎?」(其中,15%是困難模式,5%是容易模式,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這兩種情境中。)接著,參與者需要完成兩個認知任務。其一是瑞文智力測驗(Raven’s Matrices)。大家對這個應該不陌生,就是呈現一些圖形矩陣,之後從選項中選擇一個圖形填補矩陣中的空缺。因為是圖形,該工具有跨語言的適用性,過往經驗對其影響不大,所以該工具測量的是一種叫做「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的東西,一種一般的認知能力。另一個叫數字Stroop任務,比如,屏幕上呈現「8,8,8」,3個「8」,要求參與者按「3」來反應。通常情況下,人會有按「8」的衝動,這時就要控制住這種衝動,去按「3」。這個任務的反應時和正確率測量了認知控制(Cognitive Control)能力。最後,參與者回答收入,年齡,性別等人口學問題,按收入中位數分成「窮」vs.「富」兩組,結果如下。
結果表明,對於富人組,無論在困難還是容易模式(減薪15% vs. 5%),認知表現沒有顯著差異;但對於窮人組,困難模式下(即想像自己大幅減薪後的財務狀況),將會顯著降低之後瑞文測驗和認知控制測驗的正確率,即貧窮會削弱認知能力。研究2找到了一批印度種甘蔗的農民,甘蔗收入佔到他們年收入的60%,因此,在收穫前vs.後,他們會經歷相對的窮vs.富的狀態。事實上,研究者收集了他們在收穫前後的支出、負債等財務指標,也確實如此。同樣,在收穫前後分別完成了研究1中的認知任務,結果如下。
在控制了營養狀況、壓力、練習效應等無關變量後,收穫前相比收穫後,即貧窮時,印度甘蔗農有更低的瑞文測驗正確率,更長的認知控制測驗反應時和更高的認知控制測驗錯誤率,即貧窮削弱了認知能力。這裡的貧窮不完全是一種絕對的收入標準,而是一種相對的「稀缺」狀態。也就是說你手中可調用的物質資源有限,不得不在一些支出項目上權衡的狀態。對於窮人,由於收入有限,更可能為了日常開銷而精打細算。相比於富人,這種狀態會佔用窮人更多的認知資源。由於認知資源是有限的,這種擠佔使得用於其他認知活動(如智力測驗、學習、工作、自我提升、人生規劃等)的資源減少,也就導致在其他可能提升自我的認知活動中表現更差,進而,收入依然有限。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窮人不斷地交著「智商稅」。當然,除了管理欲望、控制需求,調節「稀缺」狀態外,我們可以自省一下,什麼時候這種「稀缺」狀態最強烈?大概是從讀大學開始,這時除了一筆較高的學費支出外,外部的花花世界也漸次展開在我們面前,不斷誘惑著我們的錢包。接著,我們要步入人生的新階段——成家立業。成立新家庭需要啟動資金,中國傳統的「彩禮」習俗,對於男方家庭是一筆不菲的開銷,更不用說房子和車子。當然,創業也需要初始資金。儘管不同個體面對的具體題目不同,但「稀缺」的感受大概是相似的。反倒在無憂無慮的童年時期,不需要太多花費,每年還可以收到來自長輩們的大大的紅包。那麼這些紅包準備怎麼處置呢?作為爸爸媽媽,能管得好嗎?還是會不知不覺就不知所蹤了呢?那快來試試我們的「
童鑫閃耀」年金產品吧,一定能幫你把壓歲錢管理得妥妥帖帖。在孩子讀書成家立業之時,給予最及時的關愛,讓孩子有足夠的認知資源去處理真正能帶來自我提升的認知問題!
Mani, A., Mullainathan, S., Shafir, E., & Zhao, J. (2013). Poverty impedes cognitive function. Science, 341(6149), 976-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