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宗教警察,為什麼連穿衣服都管?

2021-03-02 時評君

作者:重光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每當提到宗教執法者,想必很多人腦中閃現的,都是中世紀歐洲黑暗時代的那些宗教裁判所的走狗。他們強悍、冷血,對異教異端絕不心慈手軟,是教廷擴大權威的一大幫手。

也許會有很多人認為,這樣混淆神權和世俗權力的人員,早就應該被歷史淘汰了。

 

可事實並非如此。在許多以穆斯林人口佔多數的國家,宗教警察仍然活躍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他們負責執行男女隔離與服飾規定,即使在國民眼中也是一支神秘的力量。在沙特、伊朗等國家,都能看到他們活躍的身影。

公共場合大打女人,只因她脫下了罩袍

(圖:wikipedia)▼

 

那麼,緣何這些伊斯蘭國家如此與眾不同,直到21世紀後仍有宗教警察呢?

根據《古蘭經》和《聖訓》等宗教典籍,伊斯蘭世界有一套自己的善惡規則,被成為「沙裡亞」,也就是教法的意思。

沙裡亞規定世上事物不論大小,均可被歸類為天命(Farḍ)、嘉行(Mustaḥabb)、許可(Mubāḥ)、可憎(Makrūh)、嚴禁(Ḥarām)五大項。

法律系統與宗教系統高度相關

故而有非常獨特的「伊斯蘭法系」(阿拉伯法系)

(圖:wikipedia)▼

舉例來講:

天命即指的是身為穆斯林的宗教義務,如行五功(念清真言、禮拜、繳納天課、齋戒與朝覲);

嘉行則指的是非必要但被鼓勵的行為,如向其他穆斯林問安與進行小朝覲(在朝覲時間外造訪麥加禁寺)等;

許可則是不被鼓勵也不被禁止的普通行為,如日常飲食、坐下休息與睡覺等;

可憎則指的是要被譴責的行為,如在大淨與小淨時浪費水,在和人社交或去清真寺禮拜前吃大蒜等;

嚴禁則包括通姦、謀殺與偷盜等行為。

所以朝覲才如此重要呢

不只是宗教業務,甚至可以是「教法」的一部分

(圖:shutterstock)▼

有了宗教上分門別類的評判標準,善惡便分明了,好事自然是要鼓勵的,壞事是要杜絕的。

在伊斯蘭教中,「勸善戒惡」這一概念在《古蘭經》內多次出現,如第3章第104節便指出:「你們(指穆斯林)中當有一部分人,導人於至善,並勸善戒惡。」,該章第110節更是寫道:「你們(指穆斯林共同體,即烏瑪)是為世人而被產生的最優秀的民族,你們勸善戒惡,確信真主。」

非洲人民學習《古蘭經》

雖然很多人只看到了伊斯蘭教的快速擴展

但擴張背後,是因為其對於特定環境提供了所需的「秩序」

(圖:wikipedia)▼

至於如何勸善戒惡,其在聖訓中也有記載。賽義德·胡德裡(Sa』īd al-Khudriy)傳述穆罕默德的話說:「你們當中誰看見邪惡之事,就必須用手去改變它。假使他做不到,那就用他的舌頭去改變。假使他仍無法做到,那就用他的心去改變,但那是最弱的信仰的形式。」 

通過這三種形式的行動來「勸善懲惡」,維護伊斯蘭教法的責任不僅在於個人,也在於集體,這一責任被稱為「希斯巴」(Ḥisbaẗ)。

這裡面所說的「用他的舌頭去改變」

並非我們現代意義上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等

主要還只是勸說、勸誡

(圖:shutterstock)▼

中世紀的遜尼派教法學家納瓦維(Al-Nawawi)對此解釋稱,用手去改變即指的是發動聖戰(吉哈德),不過這一權利應該僅由國家行使。用舌頭去改變則是宗教學者(烏理瑪)的權利,至於普通的個體穆斯林,他們只應該用自己的心去拒絕邪惡之事。

問題就在於如果人人都可以發動聖戰(吉哈德)

意味著什麼,真不知幾人稱霸幾人稱王

(圖:shutterstock)▼

然而眾所周知,人的自制力是有限的,貪念卻是無限的。要執行神的意志,需要有強力機構。

在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統治時期,哈裡發會任命「市場檢查官」(Muḥtasib)來監督集市內的交易是否符合伊斯蘭教法,相當於穆斯林的工商局工作人員。

而到了馬穆魯克王朝賽義夫丁·巴庫克素丹(Barqūq)統治時期,埃及開羅的市場檢查官權力急劇膨脹,已遠超工商局工作人員,他不僅負責監督貨幣質量、價格高低、商品分量等商業事宜,而且還要監查如澡堂等公共場所的衛生、醫院運轉、交通通暢、學校課程及師生言行,甚至還要操心民眾公德與公共安全。

阿拉伯向來是很重視商業的

畢竟相比農業產出,商業才是政府財富的源泉

而馬穆魯克王朝更加依賴於紅海-地中海貿易

對商業的重視和管控自然更強▼

簡而言之,小到商販的麵包有無過期,秤砣是否準確,泥水匠施工有無偷工減料,醫院內有無江湖郎中濫竽充數,大到城市內有無權貴操縱物價,謀劃有害民眾安全的陰謀,都是市場檢查官每日所需留心的。

市場監督員的作用是確保公共事務按照伊斯蘭教法進行

(檢查麵包重量的穆他西卜)

(圖片:ClaesRålamb/Wikipedia)▼

當然,這種中世紀的「一官掌天下」的職位設定弊端重重,不僅極易造成職權範圍模糊,而且也不利於監管官員高效地在某一領域展開工作,常常會使得其顧此失彼。

而隨著歐陸列強在工業革命後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伊斯蘭世界的大門,將西方的文化與政治觀念帶入穆斯林的視野中,伊斯蘭國家愈發受到歐陸列強帶來的啟蒙運動後的新思潮的強烈衝擊。進入近代後,隨著西式的政府架構進入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伊斯蘭世界,傳統上的市場檢查官消失了,其職責被進一步細化,由多個政府機構分別掌控。

不過,有關宗教道德標準的管理在市場檢查官被撤銷後該由誰來負責,成了有些國家與地區的爭論焦點。

這要拜沙特家族與瓦哈比派宗教學者結成的政教合一聯盟所賜,正是這一同盟的存在才有了日後的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瓦哈比派作為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教派,主張回到穆罕默德所在的時代,以《古蘭經》為準繩裁定世間萬物,此外其還主張淨化信仰,把其餘的伊斯蘭教教派都認作是「異端」,並禁止大量娛樂行為,如音樂、舞蹈、飲酒、吸菸與賭博。

沙特所在的阿拉伯半島

在環境上其實是中東最惡劣的一塊區域

故而在意識形態上保守其實頗為正常

只是現代石油財富,使其富有和保守形成了過強的對比

(底圖:shutterstock)▼

在社會治理方面,瓦哈比派反對政教分離,主張完全應用沙裡亞法(阿拉伯語,即伊斯蘭教法)來作為國家的法律。

正是在瓦哈比派的影響下,沙特家族在18世紀中葉建立了德拉伊耶酋長國後恢復了市場檢查官這一職位設定,此後該職位直到1887年沙特家族暫時失勢前一直發揮著其在中世紀的作用——從各個層面維護伊斯蘭教法的執行。

宗教與王權共天下,誰也離不開誰

而瓦哈比派與沙特家族的聯合,實在是一次歷史性的勝利

(圖:shutterstock)▼

在1902年沙特家族擊敗敵對的拉希德家族,重新建立政權後,其進一步加強了市場檢查官的力量,不僅任命了數量更多的檢查官,而且其落實伊斯蘭教法的力度也更大。不過,這一舉動引起了沙特家族新奪取領土上民眾與外國朝覲者的不滿,甚至還引發了衝突。

相比歷史地位更為崇高的哈西姆家族(被趕到了約旦)

沙特家族的正統性是相對不足的

所以才需要更多的管控,但卻也引來更多的不滿

除非利雅得能與麥加達成和解,這非常重要▼

考量再三後,沙特家族也想明白了一味照搬中世紀的經驗不可取。故在1932年現代沙烏地阿拉伯王國成立後,時任沙特國王在首都利雅得與聖城麥加成立了兩個委員會,負責監督教法維護者的執法力度,也就是沙特宗教警察的原型,兩者合併後其首腦為部長級。

利雅得是瓦哈比派的根基

而麥加是伊斯蘭世界的宗教之都

至強與至尊達成合作,其他都是小問題

(圖:shutterstock)▼

勸善懲惡協會麾下有數千名宗教警察,此外還有志願者協助開展工作,主要負責通過逮捕或幫助常規警察逮捕犯下違反伊斯蘭教行為準則與價值觀行為的人員,執行傳統的伊斯蘭道德觀——也就是瓦哈比派宗教學者定下的準則與價值觀。

具體來看,沙特宗教警察的管轄範圍頗寬:監督穆斯林每天去做五次禮拜,同時要確保禮拜時間商店全部關門;在公共場所執行性別隔離,確保呆在一起的男性與女性之間存在血緣或夫妻關係;維護「傳統」的著裝規定,如女性必須穿著罩袍;確保社會上沒有伊斯蘭教嚴禁的食物與飲料,如酒精等;阻止民眾遵從「輕浮」的西方習俗與節日,如情人節。

至於違反了上述規定的人,不論其是沙特本國公民,還是外國公民,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不僅會遭到毆打與羞辱,還可能面臨牢獄之災。如2010年,一名時年27歲的沙特男子因出現在了網上的一段業餘同性視頻中而被判處5年監禁,500記鞭刑以及5萬沙特裡亞爾的罰款(約合人民幣8.7萬元)。

而自20世紀80年代起,「沙特模式」隨著伊斯蘭世界局勢的變化,開始向外輸出。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推行西方開放生活形態與世俗化政策的巴列維王朝轟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雖說伊朗的國教是什葉派伊斯蘭教,與屬於遜尼派的沙特瓦哈比派勢不兩立,但在伊斯蘭神權政體成立後,伊朗的阿亞圖拉們也效仿波斯灣對面的沙特烏理瑪在2005年組建了「指導巡邏」(Gašt-e eršād)這一宗教警察團體,歸由伊朗警察部門管轄。

伊朗的指導巡邏主要是檢查著裝問題

(圖片:Fars News Agency/Wikipedia)▼

指導巡邏的管轄範圍與沙特勸善懲惡協會相比要小得多,其主要負責逮捕違反伊斯蘭教著裝規定的女性與男性。

如果違反了伊斯蘭相關規定

不會被提起法律訴訟,而是會被送到教法教育班接受改造

(圖片:Fars News Agency/Wikipedia)▼

指導巡邏的成員既有男性,也有女性,他們時常潛伏在專用麵包車內,蹲守在人流量巨大的公共場所,如商場、廣場與地鐵站,靜候頭巾佩戴不合規的女性路過,將其逮捕,送至矯正設施或警察局,對其進行一番著裝要求指導。等到該女性的父親、丈夫或兄弟前來「撈人」,指導巡邏便會將其釋放。

也發生過關於性別騷擾的一些案件

女性成員檢查女性還是更合適一些

(圖片:Fars News Agency/Wikipedia)▼

同樣是在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武裝遠不如對手的穆斯林聖戰者卻在美國以及多個穆斯林國家的支持下最終擊敗了蘇軍,這其中就有沙特用石油美元換來的大量武裝與人力支援,而隨著沙特援助進入阿富汗,瓦哈比派的思想也滲透進了這塊戰亂不休之地。

取得政權後,塔利班便可以打著真主的旗號為所欲為

當然,這都是為了「勸善懲惡」

(圖:wikipedia)▼

在塔利班於1996年奪取阿富汗政權後,師從沙特搞起了宗教警察——勸善懲惡部。在日常工作中,塔利班的勸善懲惡部獲得大量來自沙特的資金援助,其人員也接受了沙特方面的培訓。除了監督女性與男性的著裝,塔利班的勸善懲惡部甚至還命令禁止民眾行巫術,剪美式髮型。

電影中描述的阿富汗,女性必須要丈夫或者兄弟陪同

要把自己遮的嚴嚴實實才能出門

而現實只會比電影殘忍的多

(圖片:《養家之人》)▼

總的來看,伊斯蘭教宗教警察之所以在穆斯林國家「復興」,究其原因還是各政權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

面對如浪潮般襲來的勢不可擋的世俗、自由與民主思想,自感無力的沙特帶頭復活了中世紀的市場檢查官,並將其加強為宗教警察,以宗教與傳統的名義將早已不合時宜的行為準則強加在民眾頭上。而隨著沙特影響力的上升以及泛伊斯蘭主義勢力的崛起,越來越多的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政權為維護自己所謂的「正統性」,也有模有樣地搞起了宗教警察……

實際上,最可怕的並不是被復活的早已作古了的宗教警察,而是借宗教美德與傳統價值的名義復活「木乃伊」機構與制度的思想。前者可在一日之間隨著一聲令下而就地解散,而後者對人性與社會的侵蝕絕非一日即可濯清的。

相關焦點

  • 2019北美伊斯蘭復興大會
    現代性的一個問題是,比如說為什麼我們遺忘了安拉,因為我們在世俗國家中移除了宗教象徵主義,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地消費這個世界的東西——努麗丁·奈特伊斯蘭是來給我們賦予生命的。伊斯蘭是來給我們賦予希望的。伊斯蘭是來給我們賦予快樂的。當你的生活充滿對安拉的紀念的時候,你的生活就充滿希望和快樂。——伊瑪目栽德·沙克爾
  •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伊斯蘭,伊斯蘭主義者,和世界體系理論
    和視「西方與穆斯林為兩個對立(互為反題的)文明」的薩繆爾·亨廷頓,和認為「東方主義是西方世界出於意識形態的理由而建立的虛假建構」的愛德華·薩義德不一樣,沃勒斯坦在研究伊斯蘭的時候提出了一個不同的問題:「為什麼基督教世界會把伊斯蘭世界當作它的惡魔排除出去,而且不只是最近才這樣,自伊斯蘭出現以來就它就一直在這麼幹了?」接著,他問,「沒有這樣一個惡魔,西方能成立嗎?」
  • 人權組織:鍾萬學判囚顯示‧「印尼宗教包容倒退」
    反宗教褻瀆組織成員山姆素表示,法官彰顯了正義,「我們見證法官成為真主代表的一刻」。去年正是該組織向警方舉報鍾萬學發表褻瀆宗教言論。雅加達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分析家託比亞斯此前表示,鍾萬學的遭遇就如試金石--究竟印尼穆斯林是否寬容?有分析稱,激進伊斯蘭組織早前多次發起大規模示威抗議,左右了鍾萬學的選情,令他競逐連任失敗,由對手前教育部長阿尼斯勝出。
  • 關於汶萊即將全面實施《伊斯蘭刑法》的提示
    這意味著汶萊將全面實施《伊斯蘭刑法》。 該法適用汶萊境內所有人,包括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也包括在文居留的外國人和臨時來文的外國遊客。但該法有些條款,僅適用於穆斯林。 2014年生效的《伊斯蘭刑法》第一階段,針對違反宗教管理的一般規定以及不當行為,如穆斯林未按時進行每周五的祈禱、對齋月不敬等,所涉刑罰主要包括罰款和監禁。
  • 一周阿拉伯 | 伊斯蘭英語
    過去大多數穆斯林都有使用英語來交流和從事宗教活動的習慣。這主要是由於英國殖民統治根植在東亞、中亞和中東地區許多伊斯蘭國家的穆斯林的意識裡。與「伊斯蘭語言」相比,「伊斯蘭英語」的嘗試相對滯後。比如波斯語、伯伯爾語和馬來語,在早期的發展中受到宗教語言的影響,特別是伊斯蘭教。波斯人不得不將古代宗教信仰的觀念與伊斯蘭教觀念區分開來,如波斯語中的「胡達」就表示穆斯林口中的所說的「安拉」。
  • 法國反分裂法立法壓力巨大,美國擔憂法國宗教自由呼籲警惕太過壓制的後果
    12月9日星期三,法國部長委員會將正式收到反分裂法草案,該草案預計明年年初提至國民議會進行投票。
  • 2015」伊斯蘭與中國文明「會議通知
    Sufi Master Muhyiddin Ibn al-Arabi末世之時的中國仁印:蘇菲大師伊本•阿拉比筆下作為神秘隱喻和實在的中國 第二場:15:00-16:20主持人:華濤教授「南京大學民族與邊疆研究中心教授」 沙宗平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系副教授
  • 【實時資訊】菲律賓宗教場所再次遇襲
    短短幾天內連續發生宗教場所遇襲事件,輿論呼籲民眾保持冷靜和團結,維持不同宗教的信徒之間長期和諧共處。      棉蘭老島總警司伊曼紐爾·路易斯·利庫普說,死傷者是來自巴西蘭省和其他周邊省份的神職人員。警方正試圖確認襲擊者的身份和動機。      菲律賓總統府說,襲擊清真寺旨在嘲弄政府,不同宗教的禮拜場所連續遇襲顯示「恐怖分子冷血」。
  • 【特色】 伊斯蘭清真寺
    清真寺在形式上是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地方,實質上也是穆斯林經濟生活、政治動向和文化水平的集中表現。清真寺的殿身朝向必須背著伊斯蘭聖地(麥加的克爾伯)這樣在做禮拜時就正好朝向聖地。這使得清真寺的正面和道路的關係經常是斜交的,我初到葉門時,非常不理解。在明了宗教的的意圖之後,才能理解設計者的意圖。為了和城市道路協調,常常讓院牆和道路平行,而讓院子呈不規則形狀。
  • 新的宗教戰爭,即將在歐洲爆發!
    但是,最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外來移民族群與宗教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口結構中族群宗教多樣性的提高,西方自由民主政體面臨著一種困境:  即國家需要恪守的「政治正確」原則,與移民群體擴張政治權利、擴張異質文明和宗教之間的不對稱狀態。
  • 科普:為什麼哈梅內伊只戴黑色頭巾
    在伊朗,所有女人都必須戴頭巾,男人則分為兩類:不戴頭巾和戴頭巾/纏頭的。不戴頭巾的是普通市民、村民,表明此人不具有宗教身份。
  • 薩拉米少將:美國面對「伊斯蘭革命」力量衰退
    伊朗華語臺消息: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提到美國為打擊伊朗遭遇失敗,並表示:憑藉伊朗最高領袖和人民的智慧,美國反伊斯蘭革命力量已經衰退
  • 談談紋身與宗教的關係
    宗教對很多人來說(包括我自己)既熟悉又遙遠。不知道大家信不信教,或者身邊有沒有宗教人士。伊斯蘭教禁止紋身嗎?基督教卻鼓勵紋身?每個宗教都會有關於紋身的說法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一些受眾較大的宗教對於紋身的理解。
  • 美國首次將奈及利亞列入宗教自由黑名單,奈及利亞否認美國指控
    周一,美國首次將奈及利亞列入宗教自由黑名單。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Mike Pompeo)將奈及利亞列為宗教自由「特別關注的國家」,這是美國罕見地將一個民主國家納入黑名單。福音派基督徒蓬佩奧在推特上寫道:「這些年度名單表明,當宗教自由受到攻擊時,我們將採取行動。」
  • 「伊斯蘭國」陰魂未散,試圖在中亞建立據點
    獨立國協反恐中心負責人警察上將安德烈·諾維科夫9月25日在「伊塞克湖反恐2018」演習第二階段期間向媒體表示,「伊斯蘭國」試圖在中亞建立據點並激活「休眠基層組織」。「伊斯蘭國」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遭到重創近年,因「伊斯蘭國」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受到重創,「伊斯蘭國」武裝分子開始向其他地區轉移,包括中亞和東南亞,如菲律賓的馬拉威反恐行動,打擊的就是「伊斯蘭國」的東南亞分支。
  • 丹麥擬要求宗教集會內容翻譯為丹麥語 人權組織批評
    人權組織批評政府藉此掌握宗教活動控制信仰自由,支持政府的社會民主黨則認為有效控制宗教組織在社會進行激進行動。 該草案還包括格陵蘭島及法羅群島兩個宗教團體,教會進行活動時需翻譯丹麥語,但當地居民除用丹麥語還用母語。
  • 穆斯林兄弟會:伊斯蘭暴力之源
    當時由穆兄會創立的另一個恐怖組織是al-Gama'a al-Islamiyya (GI,伊斯蘭組織), 負責1981年10月對埃及總統薩達特(Anwar Sadat)的刺殺。這兩個團體都是由兄弟會的活躍領導人創建的, 他們從未聲稱離開過該組織或他們的領導職位。事實上, 在被刺殺前一個月的最後一次講話中,薩達特曾將伊斯蘭組織等同於穆兄會, 並對從監獄中釋放了許多穆兄會成員表示不滿。
  • 為什麼美劇中的警察都喜歡甜甜圈?
    --「微」觀平安拉薩,民警在你手邊--為什麼美劇中的警察都喜歡甜甜圈?
  • 一句話新聞 | 周五零點全國禁步、尼斯教堂發生持刀傷人事件、伊斯蘭慈善社團被命令解散、阿維尼翁一男子持刀威脅警察
    >其他不必要商業(博物館、花店、電影院、劇院)都需要關門,出門必須要通行證,可以外出買菜、買藥、處理緊急情況、工作、接孩子、溜狗和在家附近運動。>酒吧和餐館必須關門,外賣被允許。>不能離開所在的大區,這周已經在度假的人可以回家。>集會被禁止,墓地可以繼續開門,可以繼續探視養老院。
  • 伊斯蘭的世界徵服:史上最難以想像的逆襲
    摘要:從塔利班的聖戰士到ISIS的追隨者,他們以最不堪的武器對抗最強大的敵人,其精神力量的根源就是那場伊斯蘭對古代世界的徵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