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垃圾分類是一件「大事」,是每個人都必須要掌握的「生存技能」。人們搬家之後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便是垃圾如何分類、何時丟棄。
東京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垃圾分類,最早只分為可燃垃圾和金屬、玻璃、塑料等再生資源,後來分類越來越細。舉例來說,礦泉水瓶雖然作為再生資源回收,但是一個礦泉水瓶要分成瓶蓋、瓶體和包裝膜三部分來丟棄。
日本的垃圾處理屬於市、町、村等地方自治體的職責範圍,每個地區垃圾分類規定不盡相同。不管日本人還是外國人,搬到一個地方之後,去當地政府辦理手續之際,會收到一本詳細的垃圾分類和丟棄指南。這本指南詳細介紹了該地區的垃圾分類方法和每類垃圾的丟棄時間。
在東京,工作人員開著垃圾回收車回收垃圾。劉軍國攝
記者剛到東京工作之際,就領到了東京都目黑區政府發放的指南。目黑區垃圾分類指南除了日文版之外,還有英文版、中文版等。該指南不僅介紹了100多種常見物品的垃圾分類情況,而且還寫明了每類垃圾的丟棄時間。比如,記者居住的地區,廚餘垃圾只有周二和周五上午7點至9點之間可以丟棄,報紙、酒瓶、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只可在每周四早上7點至9點之間丟棄,不可燃燒垃圾只可在每月第二和第四個周六早上7點至9點之間丟棄。此外,丟棄較大舊家電和家具等物品,需要繳納「粗大垃圾處理手續費」。丟棄空氣淨化器和電飯煲需要繳納300日元(1元人民幣約合15.1日元),而丟棄微波爐則需要繳納600日元。像記者這種因為工作原因訂閱了不少報紙、經常收到各種紙質資料的人,如果連續兩周周四出差的話,家裡的紙質垃圾就會「堆積成災」。
日本垃圾分類實行社區自治,居民互相監督。記者也一直參與社區值班,7點之前就要把盛放垃圾的箱子和筐子擺出來,收完垃圾之後,還要對盛放垃圾的區域進行清理。如果沒有進行分類的垃圾將會被回收車拒收,這時,值班者就要找到其主人,並監督他們對垃圾進行正確分類。
現在,日本不少新建公寓裡洗菜池下水道大多還配置了粉碎機,瓜果皮、蔬菜葉粉碎後從下水道排放。對沒有安裝粉碎機的家庭來說,夏天需要特別注意。比如,一旦距離扔廚餘垃圾還有幾天時間吃了西瓜,西瓜皮等需要撒點鹽放到冰箱裡暫時儲存;儘量選擇在扔廚餘垃圾前一天食用可能產生較多廚餘垃圾的食物。
在日本,每戶必須在自己指定的地點扔垃圾。大街上很少有垃圾桶。如果在外面產生垃圾了要帶回家扔。如果發現亂扔垃圾,可以直接報警。日本法律明文規定:亂丟棄廢棄物者最多可被處以5年有期徒刑並處罰金1000萬日元。
責編:孟祥麟、王海林、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