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
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
拾物實驗室
從娃娃開始的垃圾分類教育
大手拉小手,自覺自治
影響他們的家人與學校
是踐行我國垃圾分類事業的重要途徑
住建部表示,到2020年底,將會在46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為應對這一龐大工程,需要對環境保護和垃圾分類相關知識進行普及和引導。日本在從垃圾圍城到環境友好國家的轉型過程中,從幼兒園就實施垃圾分類教育,使其成為高度自覺。我國垃圾分類是一項長期事業,從孩子開始進行普及教育是一個長效手段。拾物實驗室的發起,就是為我國城市與鄉村垃圾分類前端系統開展的設計與實踐,如兒童垃圾分類研學教育、垃圾分類公眾教育中的品牌形象、活動策劃,以及互動遊戲、兒童繪本、新型垃圾桶等的設計。
拾物實驗室,是基於兒童環境教育和垃圾分類前端設計研究與實踐等為主要內容的公益機構,該名稱來源於臨床醫學應用最廣的檢查方法之一「拾物試驗」。拾,意為撿取。物,除「事物」之意外,還釋義為「內容、實質」等,意為被重新發現的遺棄之物,並儘可能地賦予其新價值。實驗室(Laboratory/Lab),意指即進行試驗的場所,對科技發展起推動作用。拾物實驗室,指以兒童為主體,帶動公眾,以內容與產品生產為支撐,通過以環境保護和垃圾分類主題教育的系統設計與實施,旨在推動我國垃圾分類事業的開展。
卜令峰 博士
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鈞造創新設計藝術機構創始人
王夢瑩 碩士
高校教師,旅居日本、臺灣
策展人
陳慶軍 博士
東華大學設計藝術學科教授
英國法爾茅斯大學訪問學者
日本株式會社電通研究員
中國包裝聯合會設計委員會全國委員
正如博伊斯所言「人人都是藝術家」,毋寧說「人人都是設計師」!我們希望通過實踐鼓勵更多人以社會創新和全球化視野,關注正在面臨的社會和環境問題與自身的關係,解讀和思考這些問題的現狀、原因和解決思路,以創意設計的力量加以改善,影響更多人為可持續發展目標尋求解決方案。1.和我們一起成為聯合執行團隊,共同為環境教育發聲;▼ 關注公眾號,獲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