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垃圾不落地和按袋計費都成了日常習慣,可在內地為什麼總是水土不服?」朱曉芬問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能源與資源實驗室張家驥博士。
張博士說,好多內地朋友都提過類似問題。在他看來,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臺灣垃圾分類實現了標準化:「資源回收四合一計劃」—— 社區民眾+地方政府清潔隊+回收商+回收基金。
「標準化有什麼價值和意義?」朱曉芬問。
「沒有標準的時代,做鞋子只能靠手工。有了標準,流水線就能成批成批做鞋子,人類生產從手工時代躍進到工業化時代。」張博士認為,這就是「四合一」計劃的價值所在。「整個臺灣垃圾分類因為有了『四合一』這個標準,變得簡明易行,充滿執行力。」
當然,「四合一」計劃中的每個「一」背後,都有著豐富內涵。
社區民眾——法律賦予其參與垃圾分類的權利和義務。有獎勵,有處罰,也有分類的指導手冊。人的因素永遠是第一位的,居民不參與,垃圾分類不可想像。
地方政府清潔隊——居民把垃圾分類了,如果無人來運走,分類也難做下去。政府清潔隊收運,其實解決了收運體系問題,而且使終端處理企業的成本大為降低,自我造血功能大增,體現了財政在整個垃圾分類系統中的作用。
▲認真工作的清潔人員
回收商——所有的回收物如果最終沒有去處,那麼社區居民分了也白分,垃圾分類註定流於形式。有了回收商,生活垃圾就有了終端處理體系。居民分類成果得到尊重,就願意繼續做下去。
資源回收基金——這是垃圾分類體系的動力之源,基金把補貼給了回收商,他就有興趣去回收那些附加值低、平時不願意回收的東西,而且願意拿出一部分錢去獎勵那些搞回收的居民或商家,讓最基層的民眾都動起來。
「四合一」計劃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形成了從社區居民分類到收集運輸和終端處理的標準化運作體系和產業鏈條。「『四合一』標準體系,是臺灣垃圾分類社會細胞中最重要的部分,體現了政府的主導作用。」
在臺北市大同區大龍街,我們看到了一家叫綠寶福利社的門店,初一看像便利店,進去一問,原來是專門搞資源回收的店鋪。性質類同內地的回收公司,但其實二者差距不小。內地回收公司多在偏僻之處,且只以掙錢為目的,比較粗放。而臺北的福利社,一般都在繁華街區,店面裝修漂亮時尚,且都以環保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