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臺北市的街頭,你會驚奇地發現,在街道上幾乎沒有垃圾桶,但是臺北的街頭卻十分乾淨,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早在上世紀末的臺北,就實行「垃圾不落地」政策。所謂「垃圾不落地」,是指取消居民小區的垃圾桶,由臺北垃圾車定時定點回收垃圾。臺北垃圾車分資源回收車、廚餘回收車、一般垃圾車等,由環境部門運營。
居民在家要事先做好垃圾的分類,再進行垃圾投放。若居民錯過了垃圾回收時間,他們會將易腐爛垃圾存放在冰箱,等待下一次的收運。
除此之外,在臺北的街頭還設有很多「舊衣物捐贈箱」,大家可以把家中的舊衣服放在裡面,由相應人員收取後捐給需要的人。
最初臺灣的垃圾費是「隨水徵收」,所謂「隨水徵收」,是指居民用水越多,垃圾費越多,非自來水用戶按季定額徵收,但缺乏公平性,也不易降低垃圾量。後來,在本世紀初,垃圾費改為「隨袋徵收」,其形式是市民通過購買政府一種特製的、帶防偽商標的垃圾袋來償付垃圾費。垃圾費隨袋徵收按照垃圾袋容量計費,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政府免費收集,不需要付費。若違反規定使用非專用或偽造的垃圾袋,會被重罰,舉報不法行為的市民可獲得二成的罰款作為獎勵。
在「隨袋徵收」政策實施的十年後,雖然臺北市人口由260多萬增長至270萬,但至2010年,垃圾掩埋量反而減少至每日65噸,即只有原來的2.6%!
「隨袋徵收」可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垃圾按類別裝進不同的垃圾袋中, 而是要將垃圾按要求整理好。如飲料和牛奶盒這類可回收的物品,需要將飲料、牛奶倒掉後並將盒子清理乾淨,牛奶盒也要壓扁成片狀才行,塑料飲料瓶則需擠成一團。看似麻煩,其實只消幾秒鐘的時間就可完成,不僅讓可回收物更清潔,還節省了空間。
政府部門還採取獎勵辦法吸引百姓參與垃圾分類。在臺灣的一些便利店裡,回收半公斤電池獎勵一個茶葉蛋,回收一公斤電池獎勵一瓶立頓奶茶。便利店不會做賠本生意,他們會將這些廢舊電池交給中間回收商,會得到一筆收入;中間回收商將廢舊電池交給處理廠商,也會得到一筆收益;處理廠商按照規定處理完畢之後,就能得到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的「制度補血」。換言之,「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了環環相扣的利益鏈條,讓利益相關者都能從中分得一杯羹,最後就實現了全民參與。
如今的臺北,在多年垃圾分類政策的指引下,在臺北市民鄰裡之間,便自發形成了道德與輿論上的監督。總的來說,該政策有效形成了「汙染者付費,多扔垃圾多出錢,少扔垃圾少付費」的機制,讓臺北成為世界上罕有實現了「垃圾零掩埋」的大都市。
Although the road is endless and faraway, we still want to pursue the trash truth in the world.
We vote our ideal world with our 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