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明揚
前兩天早晨,在飯桌上看到切好的西瓜,正準備拿一片吃,我突然神經質地和家人說:「如果以後沒有客人來,可以不要買西瓜了麼?」
家人愕然地看著我,以為我失業了還是怎樣。我平抑了一下情緒,告訴他們:「這種廚餘過多(西瓜皮、西瓜籽、西瓜汁)的食材,垃圾處理起來太麻煩了,放著還容易變質發臭,真的能不買就不買吧。」
我的「神經質」,是垃圾分類首日發生在一個上海普通家庭的插曲。當然,我說的話在家中沒有任何「法律效應」,西瓜肯定還是會繼續買,但家裡的每一人都知道了:以後吃飯不再是吃飯本身,更是垃圾分類的前一個流程。
上海,相比中國大多數城市,文明程度或許更高一些。但有一點卻是不變的——飲食習慣。甚至,由於生活的相對富足,飲食更為豐富多元。這就意味著,會產生更多的廚餘,用垃圾分類的「術語」而言,就是更多的溼垃圾。
時刻在產生的大量廚餘和溼垃圾,是垃圾分類的最大難點,也是新政後上海市民最大的煩惱來源。在這方面,日本的經濟雖更發達,但由於飲食結構相對簡單,日本家庭製造溼垃圾的「能力」很難和一個上海家庭相比。也因此,上海人在垃圾分類上面臨的壓力,自然也比其他國家的國民都大。
但悖論在於,就是因為溼垃圾過於豐富,中國城市進行垃圾分類的必要性也更為充分。腦補一下,那麼多背景複雜的溼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在一起燃燒,會產生何種氣體,是什麼氣味……
不說大詞了,我代表不了上海家庭,所以我也不打算再去表達什麼個人化的情緒。
坦白說,垃圾分類對我的最大改變,如本文一開始所說,我現在在想吃任何東西之前,對食物的選擇,都會加入「產生廚餘多少,垃圾扔起來麻不麻煩」的考量。這不是矯情,比如那個著名的珍珠奶茶段子,就很容易在很多人的生活中發生,何況,還有很多東西,會產生比珍珠奶茶還「麻煩」的垃圾。
我甚至想,未來,一個食品好不好賣,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產生的垃圾多不多、好不好扔」,垃圾過多還麻煩的食物將會被嫌棄。長此以往,市民的飲食結構或許都會發生深刻的改變。
我這樣說是認真的。垃圾分類長期有效執行下去,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必須改變,城市人產生大量廚餘垃圾的生活方式必須改變。看看地球儀,看看多少城市被垃圾包圍,看看珍貴動植物被垃圾搞得失去家園、喪命的新聞,我們還這麼沒心沒肺地吃下去,是不對的。
如果真能改變飲食習慣,可以說真是大事了。所謂文明,有時候就是要付出一些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