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博社記者/黃利霞、謝質斌、韋世宏)「中泰一家親,砥礪共前行」,自古以來中泰兩國始終在政治、經濟、文化上保持了友好交往,特別是在文化旅遊上日益活躍,成為中泰關係的一大亮點。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經濟發展變得並不容易,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讓中泰兩國文旅交流更進一步?日前,出席第15屆中國—東協文化論壇的泰國駐華大使阿塔育·習薩目接受東博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後疫情時代,中泰兩國文化旅遊的發展和推廣將會呈現新的面貌,我們將更加注重品質旅遊,更加積極的推介中泰兩國旅遊資源。
中國與泰國的文化交流是兩國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泰兩國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1975年中國與泰國建交後,兩國文化交流更為廣泛。中泰兩國建交45年來,在文化領域持續深入發展,文化交流日益繁榮,不僅增進了兩國的友誼,同時也促進了兩國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阿塔育·習薩目表示,中泰兩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傳統習俗、宗教、生活方式和飲食等方面,特別是中國南部地區很多省市的傳統習俗和泰國是非常相似的。
據史料記載,早在漢唐時期中泰兩國就有友好交往。公元1~5年西漢時,中國航船就到過泰國。東漢至隋唐時期,泰國境內就有狼牙修國、墮羅缽底國、盤盤國等,都與中國有交往。明王朝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的航行中,曾帶領船隊到過泰國,並受到了非常友好的接待。《西洋番國志》真實記錄了當時泰國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成為中國人了解泰國阿瑜陀耶王國的寶貴資料,從一定意義上講,鄭和下西洋出訪泰國,就是一次大規模的中泰文化交流活動。
「中國和泰國有很多豐富的旅遊資源,我們有很多傳統習俗和自然風景是可以共同分享、共同開發的。」阿塔育·習薩目說。
目前,泰國擁有多處文化遺產,有5大景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其中3項文化遺產,分別是素可泰歷史遺蹟公園、大城遺蹟公園、烏隆班清考古遺址。以上三處文化古蹟均是備受中國遊客歡迎的旅遊目的地。而大皇宮、玉佛寺、臥佛寺和雙龍寺、達帕儂寺等其他地區的重要佛寺,展現了泰國的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往。
素可泰(Sukhothai)位於曼谷以北440公裡,不但曾是泰國的第一個首都,也是文化根源的搖籃
阿塔育·習薩目認為,中國在文旅方面的發展潛力更大,因為中國地大物博,在不同的省市有著不同的傳統和習俗,可以發展不同省市的文旅業。「在中國,除了北京、上海和廣州這樣的大城市,還有很多美麗的城市,寺廟、宗教建築、自然景觀等等。而這些地方是很多國際遊客所不知道的,我們可以更加積極的推介中國有關省市的旅遊資源。」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泰兩國在教育、健康、旅遊、民俗、學術交流、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展開了合作。2019年11月,中泰兩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泰王國政府聯合新聞聲明》中,一致同意加強旅遊合作,推動人員往來,推動媒體和信息領域合作,通過媒體交流互訪、新聞及紀錄片交流、舉辦論壇和節慶活動等方式,推動人文交流和媒體行業發展。同年,泰國文化部副部長巴拉梅·安披切出席於第14屆中國—東協文化論壇,並將論壇重要內容用於開展東協與中國的文化交流發展中。
泰國駐華大使阿塔育·習薩目出席第15屆中國—東協文化論壇
「中國—東協文化論壇是推動文化交流、建立長期穩定友好關係的關鍵契機,我們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經驗,探索新的發展機會。」阿塔育·習薩目表示,即使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們仍有信心重振旅遊業,更加注重品質旅遊,注重室外經驗、文化體驗和美食體驗。
中國—東協文化論壇是中國—東協博覽會框架下的高層論壇,至今已成功舉辦了15屆。今年論壇的主題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旅遊開發,旨在推廣中國與東協各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實踐經驗,探討文化遺產與旅遊業融合發展的形式及路徑,展望中國與東協開展文化遺產交流與合作的願景,助推中國與東協各國文化共同繁榮,助力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
來源:東博社
編輯:鍾霜霞
審定: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