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作為重慶首批援鄂醫療隊的隨隊記者,周盈去往了本次疫情的「風暴之眼」——湖北。
在湖北的50天,他用鏡頭和筆觸記錄歷史、尋找希望。他向我們分享了那些為保護大多數人的安危而選擇和家人不辭而別的醫護工作者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了「英雄」盔甲下隱藏起來的脆弱。他說,在湖北前線的採訪,總是伴隨著眼淚與感動,眼淚中的情緒不是軟弱和膽怯,而是堅定和信心。
通過周盈記者的分享,我們深刻感受到這份守望社會的責任和永不過時的人生理想,也深深感受到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對於記者這一行業,周盈算是「半路出家」。雖然大學學的是計算機專業,但他憑藉心中對記者行業的嚮往,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對新聞和主持的熱愛,在大四實習的時候選擇了在媒體部門工作,開始了他的新聞工作之路。
哪怕已經入行七年,他仍然保持著對新聞工作者最初的那份熱愛和初心,堅持奮戰在新聞一線,踐行「四力」,不忘初心,守望社會!
「入行七年,也會遇到過一些難熬的經歷。在面對一些突發社會事件的時候,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講究的就是時效性和新鮮性。比如八月份重慶的洪水事件,一發現這個情況後就需要在第二天出新聞稿,那麼當天晚上通宵趕稿是常態,並且第二天一早就需要以一個飽滿的狀態參加洪水的出境直播。雖然在進入這個行業之前就明白記者的工作無法像平常工作那樣朝九晚五,但是有些事情,只有當你真正做了,才能感同身受。」
在這個融媒體時代下,現在的記者已經不是簡單的文字記者了,對記者的要求不僅需要好的文筆,還需要有拍攝、剪輯、動畫等方面的能力。有時記者是需要出境的,雖然不能達到專業電視臺的水平,但是隨機應變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很多人在剛開始的時候對記者這個行業不了解是正常的,不光是這個行業,包括其他行業也是一樣,不可能一開始就對這個行業很了解。在大一大二的時候,就需要去學習基礎知識,打好理論基礎,掌握專業技能。當然,光是在學校的知識顯然是不夠的,在傳媒行業發展迅速的今天,作為一個傳媒人,要隨時關注到社會的發展,多學多看,跳脫自己的舒適圈,才能學到更多書本學不到的知識。在大三大四的時候就可以在實習的過程中去深入的了解和適應這個行業。」
文/楊芩
圖/網絡 孫志揚
記者/楊芩 孫志揚
責任編輯/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