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變石與貓眼石有著不同的光學熱點,它在白熾燈源下,呈現褐紅色或是紫紅色;在陽光下顏色一般為灰綠色、淡黃綠至藍綠色,有著神秘的顏色變化,有人稱變石為「白晝裡的祖母綠,黑夜裡的紅寶石」。
與傳統的紅寶石、祖母綠及藍寶石相比,亞歷山大變石是寶石界的新人。19世紀30年代首次發現與俄國沙皇時代的烏拉山區,靠近斯弗羅夫斯克的寶石中心。一群在烏爾山脈託卡瓦加TOKAWAJA祖母綠礦山工作的工人,發現有一些像祖母綠的寶石有奇特的變色現象,白天在陽光下呈綠色,晚上在燭光下則呈紅色,於是的它們呈獻給沙皇政府,由於發現時,正值王儲亞歷山大(後來成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成年,為表示祝賀。以其名為此寶石命名。
變石變色的原因從變石的吸收光譜中可找到解釋。部分金綠寶石對光有選擇性的吸收現象,吸收橙-黃綠色的光,對紅光及綠光則基本上不吸收。這樣白天陽光中綠色波長的光較強,寶石便呈現綠色,晚上紅色波長的光較強,寶石在燭光下便呈現出紅色。
2007年10月23日,香港佳士得珠寶及翡翠首飾拍賣預展,模特展示一顆212.76卡拉巨型貓眼亞歷山大石。該機構介紹此為拍賣史上最大貓眼亞歷山大石,估價為785萬港元-1200萬港元。
該石在不同環境的燈光照射下,色彩光芒交錯變幻。在黃燈照耀下。呈現出紅色光芒;而在白燈照耀下,則會變成綠色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