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2年2月,在杭報社區看見大視覺主編慈宏發的招募去埃及採風的帖子,便報了名。
2011年1月25日,第一批抗議者走進開羅市中心的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埃及革命拉開序幕。埃及首都開羅解放廣場的大規模流血衝突使得埃及旅遊業遭受巨大損失,埃及迫切希望於是採取多項優惠政策...這這樣背景下我們不顧危險,2012年2月27日一點多到達埃及..2012年2月27日一點多到達埃及..到達埃及坐車觀光,車沿著濱海大道慢慢的開...一邊觀景,一邊抓拍....
龐貝柱是亞歷山大城的城徽。驅車離開高樓林立、敞亮整潔的海濱大道,向城市西南方向駛去,進入老城區,尾隨著轟隆隆的有軌電車,在石砌馬路上慢慢蠕動,不一會來到一座高牆,進入大門,一片荒涼的高地上一根巨大的擎天柱闖入眼帘,它就是聞名遐邇的薩瓦裡石柱。沿著右側小道走到柱基臺階,拾級而上,仰望柱頂,只見它直插雲.
這根由一整塊大理石製成的石柱總重達500噸,是為了紀念古羅馬戴克里先大帝而樹立的,在羅馬統治時期戴克里先大帝曾親自率兵包圍亞歷山大討伐駐守亞歷山大的羅馬叛軍,八個月後攻入亞歷山大立即調撥糧食發給城內百姓,為感謝戴克里先大帝對城內百姓的恩德,埃及執政官波思吐莫斯下令於公元297年在塞拉比斯神廟中樹立了這根石柱。
龐貝柱的「龐貝」源自古羅馬一員名叫龐貝的戰將,公元前48年羅馬大將龐貝被凱撒大帝擊敗後逃到埃及,當時的埃及人屈於凱撒的淫威而殺死了龐貝。十三世紀歐洲十字軍東徵到達亞歷山大時認定當年龐貝的遺體就在這根石柱的周圍,故稱其為龐貝柱,從此流傳至今。
凱撒和龐貝,最初二人都是羅馬帝國的戰將,但隨著國王的去世這二人與另一個名叫克拉蘇的將軍一起發動了政變,由凱撒擔任了執政官。克拉蘇戰死後凱撒與龐貝於公元前49年反目為仇打起了內戰,最終凱撒戰勝了龐貝以及所有對手建立了獨裁統治,不久就在元老院中被刺身亡。
塞拉比斯(Serapis)神廟是公元前200多年由託勒密二世興建的,神廟的柱廊裡聳立著為數眾多的石柱,門口還有2 座人面獅身像,但這根新建的石柱要比柱廊高出許多,遠遠望去就像是一根航船上的桅杆。阿拉伯人於公元641年佔領了亞歷山大城,很直觀地稱這根石柱為「桅杆」,阿拉伯語就是「薩瓦裡」,慢慢地石柱就成了薩瓦裡石柱。
塞拉比斯神廟最終是被信奉基督的狂熱分子所搗毀,到了1167 年柱廊的石柱又被薩拉丁大帝拋入海中用以抵禦歐洲十字軍的船隻靠岸,從此塞拉比斯神廟就不見了蹤影,只剩下門前的那對人面獅身像和這根高高的薩瓦裡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