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斯普特尼克」時刻以來,外太空探索從來就不是和諧的圖景。從2016年開始,火星將進入到近地軌道周期,人類也將在未來10年內再次迎來冷戰後的新一輪太空競賽。而且,無需多言,這一輪發生在後冷戰年代的新的太空競賽,必然有著民族國家層面錯綜複雜的完整脈絡和線索。
2010年初,歐巴馬剛坐穩總統寶座伊始就叫停了小布希時代制定的NASA的「重返月球」計劃。2010年6月28日,白宮正式發布了影響至今並還將繼續發揮深遠作用的新版《美國國家航天政策》,對新世紀以來的美國航天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這項政策調整的實質,是重新平衡美國軍用航天和民用航天、商用航天的比重,在民用航天、商用航天中重新平衡載人航天、機器人太空探索和地球觀測等的比重。
從那時起,美國政府為NASA新投入了60多億美元,用於鼓勵使用商業火箭,並至少將國際空間站的壽命延長至2020年,使NASA的工作重心從「重返月球」中抽離出來。這一政策調整不僅令新世紀以來一直在困擾NASA的經費緊張狀況得到了極大緩解,也在儘可能的範圍裡調整了美國航天政策的頂層設計。
為了進一步釋放民用航天、商業航天的活力,最大程度減輕政府財政負擔,2015年歐巴馬更進一步,籤署並頒布了《美國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案》,該法案涉及到美國民用航天、商業航天的太空探索的各個方面,包括未來10年內美國對國際空間站的承諾、取消對航天私人企業的各種限制並賦予私人太空採礦權等等。根據美國國防與航空航天諮詢公司蒂爾集團的最新調查預測,從2010年到2029年,擬發射到地球或月球軌道或深空飛行路線上的太空飛行器多達2229個。其中,民用太空飛行器和商業太空飛行器基本上平分了總額的77%,軍事和大學太空飛行器分別佔19%和4%;而在民用、商業太空飛行器中,大致有25%是執行國際空間站任務的載人和貨運飛船。
從上述材料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美國傳統的航天運載體系,正在從一個巨大的封閉系統逐步開放,其意義和影響也勢必有著蝴蝶效應般的潛在影響。
對於美國政府的從「重返月球」到開放「私人太空採礦權」的一攬子政策調整,我們在不能陷入到陰謀論式的認知陷阱的同時,還要清醒地意識到這其中也並不是進化論式的單線條式的線性發展過程,在這其中有著複雜的博弈,也裹挾了不同層面的話語資源。在這個過程中,其始終以「泛科幻」的面目呈現在大眾文化領域,也發揮著多重話語功能。
我們就以當前在大眾文化中被打扮成「鋼鐵俠」的馬斯克為例,來大致描摹一下當代資本主義的「泛科幻」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