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薩特這個老傢伙總是跟我們作對?」
電影裡的法國駐阿爾及利亞部隊指揮官對著記者們惡狠狠的說到。當然他還不解,對大多數法國人來說,是他們給這個落後的北非穆斯林國家帶來了現代文明和財富,他們是拓荒者和恩人。
電影叫《阿爾及利亞之戰》,英文片名是The Battle of Algiers,導演吉洛。龐提柯沃,拍攝於1967年,以阿爾及利亞爭取獨立為背景,講述了在阿爾及利亞這座城市裡,地下運動組織「民族解放陣線」同法國殖民者的殊死搏鬥。次我們可以從畫面中真實地目睹大量的恐怖主義攻擊,和法軍的無情反擊。法國最後並沒有在軍事上失敗,在恐怖殘暴的「阿爾及利亞之戰」中甚至還獲得了軍事勝利,但法國最終卻被迫退出阿爾及利亞,實在是政治上的失敗。
當時的阿爾及利亞人民還不懂得什麼是民族的獨立和自由,只有民族解放陣線孤獨的戰鬥,得不到人民的理解,被告密和揭發,甚至被當作恐怖分子對待。在後來的法軍清洗活動中幾乎全軍覆沒,在相對和平和安靜的兩年後,阿爾及利亞人民開始爆發大規模的抗議和起義運動,一時間要求民族自治和獨立的呼聲遍及了整個阿爾及利亞,正是由於全民的覺醒和堅決戰鬥,阿爾及利亞在兩年後獲得了真正的獨立,一個嶄新的民族國家誕生了。
簡單說一下本片導演傑羅。龐泰科沃。1919年生於比薩,曾經做過法國導演尤亞克萊的副導演,1955年由他執導的《Giovanna》在威尼斯影展獲得好評,1957年與馬雷堤合導《藍色的海》,1960年導演了《零點地帶》。1967年,其自編自導的《阿爾及爾之戰》轟動全球,囊獲了第27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並得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1969年得到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原著劇本獎的提名。本片繼承和遵循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拍攝風格,畫面粗糙,有著飽滿的顆粒感,趨向於紀事片的氣質。順便說一句,該片的原聲音樂作者是義大利的EnnioMorricone,他最讓國人熟知的活兒就是<海上鋼琴師>的配樂,本片的音樂同樣精彩,跟電影一樣扣人心弦。
而我記憶下了這個片段。
「你們到底想要什麼?」一個法國軍官這樣問示威的人群。
「自由!」一個普通的阿爾及利亞人回答。
答案通常就是這樣簡單的。
(本文來自豆瓣電影,版權為作者所有,原文網址: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786702/)
穆斯林微雜誌,傾聽大時代中穆斯林思想者的聲音。請點擊標題下方「我時代」或查找公眾號「我時代」或搜號碼「myage001」加關注。
《我時代》誠邀寫作者惠賜佳作,投稿信箱:419301788@qq.com
《我時代》敬待您的寶貴意見,交流微信:wxid_s-daw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