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觸手工皮革那段時間,劍橋包因為其較好的實用性,方正的線條,簡約的風格,深得我心,以至於變成了練手的款式,家裡大大小小的劍橋包,做了一堆。
那個時候的工作檯,擠在玻璃房的一個角落,上面堆滿了工具,一開工便顧不上收拾,亂七八糟的。皮料是從廣州濠畔街一個河南人那裡買過來的,現在我們說的 「植鞣革」,當時大家都習慣稱作 「樹膏皮」。一張完整的半裁皮革買下來要花上五六百塊錢,逛完市場,扛著皮料,再坐一個小時的地鐵回家,是那個時候又辛苦又快樂的事情。
皮料拿到家,表面的顏色會有些偏白。塗抹上幾遍牛腳油,靜置一個晚上之後,第二天早上,油脂浸入皮革毛孔中,會呈現出微微的黃色,接下來才開始切開製作。
最令人著迷的是,看著劍橋包從一張二維的平面,慢慢變成一個三維結構的過程。有人問我,為什麼喜歡手工,我想,除了這個原材料變化的過程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對做一件事的專注,能讓我忘掉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煩惱,非常解壓。
後來,隨著國內手工皮革觀念和技術的進步,人們會開始追求一些更精細風格的作品,劍橋包這種簡單款型,反而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最早這種簡單略顯粗獷的日式風,漸漸被精細的法式風格所替代。
大家從 ins,facebook 上看到國外工匠製作的皮具產品,紛紛開始效仿,反覆練習技藝,甚至慢慢超越。幾年的時候裡,國內這些勤奮的皮友們,帶動了從原材料,製作工藝,到工具、機械設備、五金化料的發展,手工皮具本來作為一個非常小眾的圈內愛好,發展到能承接原有皮具產業的一部分,迅速走進了更多普通人的視野。
許多人把原本是愛好的東西,變成了副業,甚至成為了全職的手作人。我也是其中的一個。
多年以後的今天,在原有劍橋包的基礎上,我用這些年積累的經驗,更精緻的工藝,和更好的皮料來重新打版這個包,可以說,是一次對初心的回歸。
皮料採用的是義大利託斯卡納 Badalassi 工廠生產的特效磨砂牛皮(Pueblo)。這種皮是在製作好的皮胚上,使用一種類似於洗碗鋼絲球一樣的東西在皮面反覆摩擦,形成一種啞光,有些粗糙的磨砂效果。
特殊的工藝,讓這款皮料製作出來的作品,風格獨樹一幟。
有一段時間,在我們工作室,做的包包體型上越來越小,因為現在的顧客漸漸不喜歡用大包,希望更輕便,更精緻地出門。大家的要求是,能放下她們的手機,而且是剛剛好的程度。這款包正面的附袋,就剛好能單獨放下一部iPhone 11,背著出門時,其他物件可以放在主袋中,避免劃傷手機屏幕。看著照片裡二十幾歲的自己,回想起八年前那些在工作檯前沒日沒夜製作劍橋包的日子,現在的工作雖然失去了部分新鮮感,但因為不斷有回報,也能激勵我不斷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