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報導稱,廈門一女子於1973年存入銀行1200元,歷經44年後取出2684.04元,得到了1484.04元的利息。雖然報導的初衷是想說,市民44年的存款到今天仍能夠順利取出來,但是網友的關注點似乎都在另一個層面上:44年前的1200元能買什麼?44年後的2684.04元又能買什麼?
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上世紀70年代的計劃經濟時期,普通職工工資每月20多元錢,當時好一點的大米每斤大概賣1角3分錢,豬肉每斤賣7角錢,家裡若是有12口人,一天只需要1元錢左右的夥食費……
換言之,1200元錢,在當年絕對是一筆巨款,有人甚至指出「可以蓋兩棟樓房」,然而今天拿到手的2684.04元錢,別說買一平米了,可能下館子吃幾頓就花得差不多了。
類似的例子並不罕見,就拿我自己的切身感受來講,上世紀90年代上小學時,每逢學校舉辦元旦聯歡會,父母都會給我10元錢去買零食飲料,那會兒10元錢能買一大方便袋零食,吃上個大半天;而現在呢,別說10元錢了,就算拿著100元錢去超市裡轉一圈,都不見得能買到幾樣東西。
為什麼經濟社會在發展,我們的購買力卻打折了呢?其中的關鍵就在於通貨膨脹——簡單地說,就是貨幣超發,物價上漲,繼而導致手裡的錢貶值,變得越來越不值錢。
這就是通貨膨脹的影響力!
它會悄無聲息地「偷走」我們的財富!
近些年,伴隨著人們對於通貨膨脹認識的深入,焦慮也日益滋生,比如不少人發現自己存在銀行裡的錢,雖然拿到了利息,但卻沒能「跑贏」通貨膨脹,致使購買力降低了,長此以往,財富的一再縮水將不可避免。也正因為如此,如何戰勝通貨膨脹,打贏這場「財富保衛戰」,成為了很多人極為關心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