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工作時間的緣故,家住鐘山區東風西路社區的上班族王英遲遲沒有辦理生育證明,如今由於社區的一個小小變化——錯時、延時服務,輕輕鬆鬆拿到了手裡。
「我上班他們上班,我下班別人也下班,我休息的時候人家也要休息。」王英坦承,類似這樣的服務窗口部門、社區與居民時間「不匹配」的現象,一直困擾著上班族。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時間活動啟動以來,鐘山區在全區窗口職能部門和53個城市社區實行了「錯時、延時服務」,社區每天中午12時到2時半、下午6時到晚上9時半,均安排工作人員在崗值守,為群眾提供服務;政務服務中心針對群眾辦事規律,實行周六正常上班,如有群眾預約辦理事項,將無條件開展及時服務,形成了「居民下班我上班、居民休息我服務」的服務制度。
「錯時、延時服務看上去不過是小小的時間問題,實際上卻體現了我們在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腳印』的深淺。」鐘山區委常委、組織部長黃承勇說。
記者在採訪時留意到,鐘山區的錯時、延時服務並不僅僅只是「盯著」窗口,很多地方都悄悄變化著——城管清掃全部避開了上下班高峰,很多甚至把清掃時間放到了半夜;社區相繼成立了服務隊,從早八時半至晚10時半之間,隨時提供上門服務……
城裡的居民享受到了「無微不至」的全天候服務,那麼鄉鎮、農村社區又是怎麼一番景象呢?
在鐘山區最偏遠的大灣鎮,記者見到了這樣的一群幹部——他們家住城區,工作在基層,周一上班,周五回城,被稱為「走讀幹部」。
為了讓這部分人真正「安營紮寨」服務基層,鐘山區創造性地提出了集中上班、輪休的工作機制。即每個月集中上班23天(周末不休),輪休7天,同時還要求集中上班的時間必須有不低於10天在農村一線。
記者在大灣鎮看到,該鎮按照黨政領導、普通幹部職工、相對特殊部門和特殊部門四個類型,每月制定詳細的持續工作和連續休假安排表,科學合理安排人員進行持續工作和連續休假。
大灣鎮黨委書記王淵對這個從未有過的新規定表示了肯定。他說,集中上班、輪休的方式真正實現了「兩不誤」,一方面老百姓不用專門乘車來湊上班時間,利用趕場的時候就可以隨時辦事,另一方面基層的幹部也不用經常跑來跑去的,有時間陪陪父母和家人。
上門服務、預約服務、熱線服務、契約式醫療服務……鐘山區在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中不斷推陳出新「服務」,實打實密切黨群幹群關係,提高服務群眾的水平、能力和質量。
區委書記張濤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鐘山區將圍繞民生保障,提升服務觀念;圍繞「四風」整治,提升服務水平;圍繞職能轉變,提升服務效率;圍繞頂層設計,提升服務本領,圍繞整改落實,提升服務質量,真正問需於民、服務於民、讓利於民、取信於民、造福於民,在群眾路線中扎紮實實走出屬於鐘山的「腳印」。(記者 陳詩宗 陳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