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有關人民幣破七的說法甚囂塵上,隨著美國利率節節攀升,貿易戰愈演愈烈,A股跌跌不休, 人民幣匯率也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 一路飄忽著往下掉, 從年初的1美元兌6.28元人民幣到今天(10月18日)的1美元兌6.93人民幣,創出了自2017年1月5日以來的新低。
雪上加霜的是美聯儲於北京時間10月18日凌晨2時公布了其九月份的內部會議紀要, 紀要中顯示多數的美聯儲委員認為美元將進一步走強, 因為目前美國經濟表現良好。這也進一步加強了市場對於美聯儲12月將再次加息的預測。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的研究員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 如果在11月底時匯率依然保持在當前點位, 那麼今年年底人民幣破七的概率就比較大。
而今年以來紐西蘭元對美元也是一路走低,不過幸運的是由於紐西蘭元和人民幣都不爭氣,紐西蘭元和人民幣之間的匯率一直在1紐西蘭元兌4.5元人民幣左右上下徘徊,相對穩定。米叔想到當年來紐西蘭上學時,用5.5的匯率換的學費,不免有些心疼啊。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匯率的變動會受到利率變化 (美國利率節節攀升), 貿易狀況 (貿易戰越演愈烈), 以及投資者信心 (A股跌跌不休) 等因素的影響。但是這些因素究竟是如何作用到匯率上面的?匯率是如何確定的呢?
外匯交易市場是一個沒有集中監管的市場,這和股票交易市場有所不同, 股票交易是必須通過股票交易所才能進行的, 而外匯交易並不是這樣的。
米叔現在希望用紐西蘭元換5,000人民幣,朋友A剛好想要用人民幣換紐西蘭元,於是我們一拍即合,理論上來說這筆交易也是屬於全球外匯交易市場的一部分。
外匯交易市場長久以來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交易市場,每天的平均交易量超過5萬億美元,主要參與者包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大型基金和保險公司等,而由這些主要參與者組成的頂級市場叫做銀行間市場 (Interbank Market)。這些主要參與者每天都要進行成百上千億的交易,而正是這些交易確定了銀行間市場匯率。
圖片:INTERBANK CURRENCY MARKET
來源:fx-rate
這個銀行間市場匯率可以理解為批發價(最便宜的價格), 然後這些主要參與者在加價之後會把貨幣賣給代理們 (規模相對較小的銀行及換匯中介), 代理們再逐層加價,形成一條食物鏈,我們普通消費者就是這條食物鏈的終端,承受著最差的匯率價格。在銀行間市場上, 1紐西蘭元可能只能兌換3.5元人民幣, 但是經過層層加價之後, 我們普通消費者面對的匯率就變成了1紐西蘭元兌4.5元人民幣。
這些主要參與者同時也是市場上的做市商(Market Maker), 他們會針對一組貨幣給出一個買價和一個賣價,買價和賣價之間的差別便是做市商的利潤,也叫點差(Spread), 別的參與者會根據自己對市場的判斷來決定是否進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