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花舊事專欄 ~
帶你看那些城市裡當季常見野花背後的故事
每周二五早晨更新,歡迎關注
新花·舊事:其七十三、掛金燈
【花·檔案】
掛金燈
Physalis alkekengi var. francheti
茄科 酸漿屬
別名:紅姑娘、錦燈籠、天泡、泡泡草、洛神珠
【花·遇見】
見著人家栽種的掛金燈,我曾以為,那一定是名叫「姑蔦」的水果。小時候只有偶爾親戚從東北捎來的「菇蔦」,雖不是難以忘懷的美味,卻因少見,依然是很喜歡的。
故而遇到掛金燈,便惦念起來,約了其他孩子,悄悄偷摘了兩枚果子,剝去外皮,一口咬下。並不是十分酸,卻異常澀,於是大吐而後快。當時以為是未熟透來著,多年以後才知道,它們雖是近親,卻終究彼此不同。
【花·史話】
掛金燈古稱「酸漿」,《爾雅》中稱之為「葴」,又有「苦葴」「苦耽」諸名,李時珍稱:「酸漿,以子之味名也。苦葴、苦耽,以苗之味名也。」古時所謂「酸漿」,實則指如今的三種植物而言:酸漿、苦蘵、掛金燈,三者混淆,古人常不能辨。掛金燈以其果實之形,別名「燈籠草」,明姚可成《食物本草》記有酸漿:「食葉,一名燈籠草,夏月採嫩葉,汋食。」並有贊曰:「採酸漿,當飢糧,挑菜女兒哭斷腸。阿翁新死阿姑病,夫君流落未還鄉。」
掛金燈於北地民間多稱「紅姑娘」。夏緯瑛《植物名釋札記》引明楊慎之說,以為此果熟時「外垂絳囊」,外形似瓜,所謂「紅姑娘」,應由「紅瓜囊」之音訛傳而來。「絳囊」指果實之外宿存的膨大萼片,形如布袋,果熟時萼片也為紅色,即是紅布袋之狀。
介紹植物傳統含義、文化故事請參看天冬編著的圖書《桃之夭夭:花影間的曼妙旅程》《野草離離:角落中的綠色詩篇》。
2016年全年的【新花·舊事】系列專欄,每周二、五上午發布,介紹兩種此時可見的城市裡的野花。它們形態特徵、詳細花期、分布地點請自行查閱專業資料。
本系列的分類系統依《中國植物志》採用恩格勒系統,拉丁學名大部分以《中國植物志》為準。
全部文字出自天冬已出版的圖書《城市野趣:一步一花》,因篇幅所限,書中有刪節,【新花·舊事】系列進行了增補修正。
--
文字/攝影/繪圖:天冬
編輯:小飛
野風集為「識得自然萬物聯盟」成員,回復z查看成員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