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則報導深深打動了松果。
這則來自《紐約時報》的報導說,一家位於上海的公司,日前策劃了一次公益性質的直播活動。
這個名為「十萬少年漫遊世界十大博物館」的項目,邀請到了東方衛視主持人駱新、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大學教授鮑峰等「大咖」,以視頻直播的方式,為中國(其中部分來自鄉村)孩子們,進行別具創意的藝術教育。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獨一無二的花兒,」在談到項目的初心時,公司負責人對《紐約時報》說了這句話。松果聞之深受觸動。
今天,松果摘編這篇報導,是想與大家分享這樣的觀察: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讓公益有了更廣闊、更有想像力的舞臺。
城鄉差距很可能因為技術的演進而縮小。在此過程中,如何用富有創意的技術手段,幫助鄉村孩子改變命運?
這個項目,給了我們絕佳的啟示。
10天10個博物館:網絡直播帶鄉村孩子看世界
MIKE IVES 2017年8月24日
周末: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和巴黎的奧賽博物館。周三:華盛頓的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柏林的德國歷史博物館。
這只是行程的一半。
該項目導覽員在巴黎奧賽博物館,向觀眾介紹法國印象派作品
本周,來自逾18萬個中國家庭的孩子虛擬參觀了10個著名博物館。
這些每場約兩小時的網上直播,將製作嫻熟的動畫與中文主持人最近去博物館錄製的剪輯,和上海工作室裡中國學者的實時評論結合起來。
每個家庭向製作這個節目的公司支付19.9元人民幣的門票,公司也正在把直播產品作為公共服務捐獻給174個農村教室。
「這裡的孩子們沒有什麼博物館可去,更別提著名博物館了,」阿科裡鄉中心校老師馬曉燕(音)說,該校位於中國西南四川省偏遠農村的一角。「對許多這些孩子來說,就連去最近的鎮子也很困難,因為他們家裡拿不出路費。」
教育專家說,這個名為「十萬少年漫遊世界十大博物館」的項目突顯了網上直播技術可能會幫助中國改善遠程教育的能力,網上直播已在中國社交媒體平臺上非常流行。
「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模式,」研究中國農村教育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社會學教授郝令昕,在提到虛擬博物館項目時說。
據在北京和上海有辦事處的市場研究公司 DX 諮詢今年4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隨著中國的網上直播向純社交以外的領域擴展,教育方面的直播正變得越來越多。
DX 諮詢在報告中引用了自己對中國網上直播平臺 YY 的分析,今年3月,該平臺上的1051個網上直播中,有32個與教育有關。
「雖然涉及教育和技術的網上直播比例仍相對較小,但與最初只有漂亮女孩的階段相比,這是一種變化,」報告說。
中國已有幾所城市學校開始通過網際網路與農村的學校共享授課。
但這種做法在農村的教室裡往往效果不佳,部分原因是,農村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學習風格有很大差別。
「我不覺得這是解決農村教育問題的方法,因為教學方法與環境有密切關係,」郝令昕說。「在北京有效的方法,在農村的學校可能行不通。」
直播截圖: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齊美術館的名作《維納斯的誕生》
該項目主任、曾擔任過電視記者的潘麗生(音)說,問題可能並不是電子課程直播本身很糟糕,而是中國幾乎還沒有教育工作者想出了如何讓這種授課方式有趣的辦法。
她說,中國農村已經接入網際網路,並說,「關鍵問題是能從網際網路上得到什麼。」
她說,為了這個博物館項目,她招募了一個近50人團隊來做圖片設計,前往10個博物館,對展品的藝術性和科學性進行評論,並將這些材料編輯成讓來自任何家庭背景的孩子都感興趣的每場兩小時的視頻。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獨一無二的花兒,」潘麗生說。
後臺回復關鍵詞 閱讀往期精選
雪松丨張勁丨榮譽時刻丨商道
內參丨商業丨公益丨人在公司丨暇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