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朱家尖蜈蚣峙碼頭,坐上新海華62號輪,15分鐘的航程,便到達普陀山。穿過新的普陀山售票大廳,一片綠色屏障映入眼帘,似乎在說,「歡迎你正式踏入森林氧吧」。
在碼頭,記者遇見了幾位舟山市林業研究院工作人員,他們正要去普陀鵝耳櫪繁育基地採集土樣。地球上僅剩的一株野生普陀鵝耳櫪,就長在普陀山。
「主要檢測土壤裡的胺基酸含量。」舟山市林業研究院趙穎說,他們每年都要來幾趟,普陀鵝耳櫪生長研究和保護是他們重點研究課題。
1930年,植物學家鍾觀光在佛頂山首次發現普陀鵝耳櫪;1932年,林學家鄭萬鈞教授鑑定,這是地球上僅有的一株普陀鵝耳櫪母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舟山市林業研究院開始培育新苗,經過30多年的研究和保護,已經有1000多棵人工繁育的樹苗種植在普陀山各地。
在佛頂山慧濟寺西側,記者見到了這棵普陀鵝耳櫪母樹,樹並不高,樹葉已有部分剝落,兩根樹幹緊緊抱在一起,樹齡約200年。
鵝耳櫪
「你看著像是兩棵,實際上這是它的兩個分枝,主幹被土埋住了。」普陀山公用事業管理中心副主任胡軍飛告訴記者。
「由於它是雌雄同株,開花時間相差10天,重合的花期只有幾天,授粉機率低,自然更新小苗就很困難。」胡軍飛帶著記者來到另一側的一個培育園,這裡有二代繁殖、三代更新的新樹苗。
在慧濟寺入口處的牌坊下,遊客在拍照,他們身後是一棵110年樹齡的臺灣蚊母樹。「這個古樹群,也是僅在普陀山存在。」胡軍飛說。
得益於良好的氣候環境、生態環境,以及保護得當,山上古樹成群,成為普陀山不可複製獨特的旅遊資源。
「古樹研究價值很大,它們是活的文物,可以幫助我們研究當地的氣候特徵、人文活動軌跡,也是寶貴的自然資源。」胡軍飛說。
目前,普陀山有1315株古樹,主要樹種為樸樹、蚊母樹、樟樹等,大多數的古樹名木生長於前山、中山及合興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