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按照中醫的說法,就是體內的津液代謝運行不太通暢所引起。
比如我們走到一塊溼漉漉的地上,常會說:「這塊地好溼啊」。
溼氣產生的根源在於是津液不流通,讓水堆積在某個地方,甚至由此腐敗產生各種變化,如痰、淤血等等。
在暑期的時候,天氣比較熱,毛孔張開,出汗比較多,讓津液的運行產生了變化,進而也讓溼氣發生了某種變化。
其產生溼氣至少有以下幾種原因,分開單獨而言:
第一種是耗氣,《內經》云:」熱傷氣,寒傷形「。天氣熱後,汗出較多,傷氣後人就會感覺全身乏力,困,想睡覺。氣被消耗以後,津液運行減慢,津液不流通,導致溼氣產生。
第二種是喝水,比較常見的是喝水很多,大口大口的罐,或者冷水與熱水兌著喝,或者吃飯的時候先吃得狠辣,接著突然來了一杯冰的。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就是飯後覺得很困想睡覺。
吃飯後,身體氣血大部分會用來消化食物,由於在飲食上的不注意,導致了溼氣的產生,這種解決的辦法就是慢吃、少吃。
第三種情況,比較常見,就是工作環境。
大家每天去上班,一到公司,發現全身大部分都溼透了,由一個熱的環境立馬進入一個冷的環境,皮膚毛孔來不及關閉,加上換衣服更加不方便,衣服上的水氣粘在皮膚上而形成溼氣。(一些皮膚病就是這樣產生的)
這種解決的辦法是隨身帶上毛巾,到空調房門口的時候把頸椎周圍的汗液等水份搽乾淨以後再進去。
第四種情況是洗澡。
暑天天氣很熱,如果每天不洗澡是非常難受的,但是天天洗澡也會傷害身體。這時可以每天衝一下身體就行。
這中間要注意的是不要洗完澡馬上睡覺就行,要休息一個小時。這樣就能避免溼氣進入人體。
如果你們這些都做不到,那告訴你們吃什麼比較好,或者做什麼比較好。大家根據自己情況進行選擇:
1、黃芪,煮水當茶喝,氣足溼氣自然會去。
2、酸梅湯,在北方的人直接用酸梅湯就行,因為北方的氣候比較燥。而在南方,氣候比較潮溼,喝酸梅湯容易犯困,我自己改進的方法是在裡面放入一點川椒。
3、川椒茶。大家看水井就知道,越到夏天,井水外面都是暖和的,但是井底都是寒冷的,人體也是這樣。這時用川椒茶即是運用這個原理。
4、薏米熬粥,這種方法都很多人都不太管用,但對腸中有水的人管用。腸中有水的人,有個特點,就是喝水快的時候能夠聽到自己肚子內譁啦譁啦的響,有水聲。
5、搓湧泉穴,沿著足小指的方向,這個作用主要是去溼熱,驅除在腰部的溼熱,腰部溼熱一般會有小便偏黃,腰不舒服,有時彎下去也覺得困難,也對暑期溼氣重時頭部出現問題的人有預防作用。
6、綠豆做枕頭,去溼熱效果很好,煎能明目。對膀胱經,頸椎這個部分有溼熱的人管用,同時能夠預防進出空調房時寒熱對身體的刺激與侵襲。
7、點香,好的香油養神行氣去溼的作用。
8、睡前清水泡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