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台州的一位朋友打電話給我,說他家開始賣手持電鑽了,因為有自己的銷售渠道,現在想自己投資建廠。
但他去市場上調研了一圈,發現自己家的「銷量王」30元的手持電鑽,自己的生產的成本比直接拿貨還貴。
他看我經驗比較豐富,想來問問我,這種售價的產品該怎麼做?
先簡單介紹下,他想做的產品,這款產品是家用的12V手持鋰電鑽,可支持充電,更換鑽頭,調整力矩等。
他告訴我,他最大的困惑在於,如果用市場上常見的18650鋰電池,電池的成本就接近20元,而他的這種手持電鑽售價僅為30元,拿貨成本價僅僅需要21元。
而如果按照他的估計,1元的成本肯定覆蓋不了剩下的所有東西,那這種產品要怎麼做?
我說,朋友,你研究錯方向了,30元的手持電鑽肯定用不起20元的電池組。
他說,他看過品牌,同一電池品牌的拿貨價就是這個價。
我笑了笑,沒說話。
那位朋友聽我沒說話,過了會也笑了。(有些東西沒法說得太透,為什麼看似「同品牌」的電池有不同的價格,一想便知。)
(1)電池組:電池組的核心參數是300次充放電循環後,電池可用容量保持性,以及持續高負載下,電池的發熱程度。
國外進口的松下、索尼、三星等品牌通常能保證在500次充放電循環後,電池可用容量保持在80%以上,而國內的,很多產品沒法細說。
(2)外殼壁厚和材質。
由於手持電鑽需要承受一定的負載,外殼有沒有包膠,產品的壁厚和外殼的材質直接影響著成本。
一般全新PP(聚丙烯)材料的價格是8000元每噸,而回收料的價格可以低至4000元左右,隨著回收料比例不同,價格差異極大。
如果選用公模樣式,減小模具投入,甚至外包外殼生產,自己僅做裝配,成本會大大降低。
至於好不好用,能不能符合要求,這就不知道啦!
(3)齒輪組和電機
這塊的差異更是巨大,一般手持電鑽的標稱轉速和力矩的差異在10%左右,而30元的手持電鑽,通常差異性在30%左右。
而這種產品到底算不算偽劣產品,只能說見仁見智。
在各方面簡配後,特別是將電池成本優化到5元左右時,整體成本下降到了15元,毛利潤增加到了100%,30元的手持電鑽還是可以做的。
至於好不好用,耐不耐用,我不說,你不說,誰知道呢?反正我是不會買的,怕被工人罵!
我認為,好的產品應該更多的去超越標準,而不是降低標準,偷工減料。因為偷工減料,太簡單,而提升標準卻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