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辛德勒的名單》在電影史上堪稱濃重的一筆,它斬獲了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等多個重量級獎項,該片故事本身所取得的影響力遠遠超越獎項所能及。電影播出後,史匹柏和尼森大受觀眾好評!
即將於30日上映的《通勤營救》同樣是由尼森主演,電影圍繞被辭退老員工的離奇經歷,講述了一個隱藏在城市的非正常死亡案件。
尼森精湛的演技,讓這部電影在設定時間、設定空間有著超棒的藝術性。同時,它精彩的推理和獨特的敘事邏輯,也讓電影充滿了深刻反思性。
從片名《The Commuter》來看,該片其它譯名如:「上班族」或「通勤者」遠遠不能表現劇情的關聯性,《通勤營救》恰好展現了貫穿整個電影的主題。後者在傳遞電影輸出感上營造了緊張刺激的場面。
電影開鏡就討論了常規乘客和通勤乘客的區別,分析通勤乘客的特徵。
接下來,在經常坐通勤乘客的麥考利身邊出現一個神秘的女人。
這個神秘女人留了一個選擇題給麥考利。
在這趟火車上面有一個叫普林的人,這人會在冷泉站下車,只要麥考利找到這個人,就可以得到10萬美元的報酬。
麥考利有一站地的思考時間,廁所的某個地方藏著2.5萬美元預付金,其它7.5萬美元將在完成任務以後得到。
一站地之後,麥考利可以選擇做或是不做?這裡看似一個選擇題,但其中處處閃爍著懸念。
首先,神秘女人是誰?
其次,他們為什麼找到麥考利?
第三,他們找到普林要做什麼,普林要面臨什麼樣的後果?
電影不光有著推理的燒腦情節,也有大量的內心反思邏輯。
我們都知道這個任務不是好任務,但是卻扼止不住好奇心,視角會隨著麥考利的行動去看看廁所預付金到底是否存在。
當麥考利打開油皮紙包的美金時,他確認這個是真的。也就是這個神秘女人不是惡作劇,那麼他會去完成任務嗎?
帶著思索,第一站到了。
只要是生存的本能,一般人肯定會抗拒這樣的任務,因為不知道它的危險性。然而,事實上,麥考利已經沒有選擇的機會了。
一站地之後,一個黑髒辮的年輕人通知麥考利遊戲已經開始了。
顯然,意外之財不能夠控制麥考利,對方甩出「麥考利的妻子和兒子在我手裡的底牌」,麥考利開始慌了。他仍然沒有妥協。
但是這裡發生了一個神奇的逆向邏輯。
大部分觀眾會認為,麥考利會隨著雙重壓力選擇執行任務。劇情很狡猾,巧妙的避開了麥考利的意圖流露。當麥考利試圖向經常坐通勤車的老朋友求救時,對方製造了意外,老朋友在馬路上生生被壓死。
那麼,這裡又拋出一個懸念:這個神秘組織如此的強大,為何不親自出手。跟著麥考利這條線,又潛藏著多少角色在執行任務?
影片始終圍繞著這段噩夢般的任務推進,神秘人將每個站點視為馬不蹄停催促的信號,發出一個更糟更令人發狂的壓迫。
一個又一個偽答案似乎給不了麥考利絲毫提示,一個陌生人似乎把一車的人推進了黑暗的深淵。
片中的衝突已經不是任務與完成度之間的對立,而是代表著人性的一種抉擇。麥考利所選擇的路是電影部分的高潮,一個通過利害分析對比,仍然能堅守從善走下去的男人。
《通勤營救》顯然是一次成功的「營救」,它所代表的營救並不指某個人、某個事件,而是某個階層的焦慮。
我們從一個辭退的老職工視角所產生的「營救」經濟內心出發,一路隨著麥考利的行動完成了人物命運的心理期待。接二連三的發生意外時,在這個驚心動魄的張力下,鏡頭仍然傳遞出更重要的人生意義。
電影讓觀眾看到了美國中產階層除了焦慮的另一種境界,他們擁有堅守與冷靜踏實的可貴。
當你面臨失業的焦慮時,你發現比失業更寶貴的生命,就沒有什麼可以焦慮。失敗、思考、重來,這是一個人能所具有最強大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