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講述普通中國人伴隨一個大國的崛起的心路歷程。這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照出了中國人的流金歲月。故事的主人公「建國」,在新中國的大背景下,經歷了風雨洗禮、陽光彩虹,劃出了一道不可磨滅的人生軌跡。「建國」們用堅強和努力建設我們的家國。他們歷經滄桑,卻面帶微笑,與共和國牽手一起成長,一路走來。
我的名字叫建國
——為了父親的紀念
「1951年的10月1日,國慶兩周年的時候,父親跟隨部隊進入朝鮮戰場。這個日子,對他而言,一生都引以為榮。所以,轉業後的十年,隨著我的出生,父親將這份紀念化為願望,寄希望於我長大後好好建設國家、報效祖國。」周建國在接受採訪,告訴記者,當年父輩給他起這個名字,是這個承載著父輩希望的名字,讓他每次在寫下自己名字的時候,都有一種崇高感、自豪感。
1969年,那時文化大革命剛進入高潮,年底父親因病去世。那時,周建國才兩歲。小學教師的母親含辛茹苦把幾個孩子帶大。關於父親的記憶,是一張掛滿獎章的照片。母親告訴他,父親曾經在朝鮮金城反擊戰中榮立過二等功和三等功。帶著父輩的堅強意志和殷切期望,周建國發奮學習,從一個農村娃娃成為一名大學生。1990年,22歲的周建國從上饒師院畢業,進入上饒縣委宣傳部工作。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傳統體制悄然變革,國家經濟蓬勃發展,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改革開放讓建國這一代年輕人爆發了蓬勃向上的力量,感覺有很多學不完的東西。作為年輕人,周建國每次採訪回來,都會認真的撰寫稿子,反覆思考、反覆修改。就是這樣的堅持,他的作品越來越多的走上中央、省、市媒體。
1993年底,由於踏實的工作作風,周建國被調到市政府當秘書。隨後,先後到鄉鎮工作了6年,一直到現在從事扶貧移民工作。在建國的人生履歷中,每一步經歷都折射著共和國65年來的發展和變遷。「我是一個普通人,但我經歷了新中國建設、動亂、改革開放、跨入新世紀等各個階段,親身感受到了祖國的每一點變化。」周建國說。「記得剛興起打字的時候,整個縣城就是一兩家打字社。大部分材料都是手寫為主。那時,整個縣委就是一部大客車,不要說是小汽車,就是公交車的班次也就兩三條線路。每次下鄉,一大早出門,總是摸著黑、滿身塵土的回來。……」周建國給我們講述90年代初期的生活。
手搖電話加上難以暢通的信號,是那個年代的印記。說到通訊,周建國用了一句話總結90年代的狀況:「上饒縣真奇怪,電話沒有走路快。」那時電話還是奢侈品,不要說個人住宅不太可能安裝電話,就連單位也不一定能安裝電話。而且,單位電話一般只能內部「直撥」,不能掛到單位外面,如果要和外面聯繫,則必須由總機轉。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科技水平的發展,電話才慢慢開始普及。直到今天,網際網路已經全面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三十年前的1984年,他那時還在讀高中。第一次在學校看上了黑白電視,看到許海峰摘得中國第一枚金牌,而今的中國已成世界體育大國。二十年前的1994年,感覺戴上BB機真得很神氣,現在手機都上網玩微信了。十年前的2004年,中國人上太空都開一周年紀念大會了,祖國已成世界強國。
今天的他儼然不是三十年前的那個小夥子了。「現在孩子大學快畢業了,家裡收入穩定,居住在環境優雅的小區。每天呼吸著上饒溫潤空氣,看著森林公園滿目的綠色植物,到處都是鳥語花香,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家鄉像花園。」談笑間他表示對現在的生活很是滿意。
周建國告訴我們,和許多同齡人一樣,他心中有一個強烈的中國夢。他祝願我們的祖國日益強大,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待日後,要多出去看看世界,作為中國公民,自豪的到世界各地,領略不同的文化。「等到退休了,在我們上饒這座適宜人居的城市裡曬曬太陽、吹著信江面上的微風,看看這輩子在世界各地拍的照片,看看上饒這片故土變遷的美麗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