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卡卡
最近,聽到了一個詞,叫做「空巢青年」。感覺又好笑,又好哭,想了想自己的處境,確是如此。
滾去查了查百科,所謂的「空巢青年」:
就是那些從外地來到大城市生活打拼,收入不高,圈子很小,加班很多,空閒很少,並且單身或異地戀,獨自一人租住在一個小房間裡的年輕人。大概就是這樣。
不得不說,「空巢青年」是一個十分悲涼的詞語。創造這個詞的人,把青年和老人分為了一類,把那些在在大城市中獨自生活的年輕人,描繪成和「坐在空無一人的老家的門檻外的搖椅上喝茶抽菸打發時間的孤獨老人」一樣悲涼。
這一切簡直看起來糟透了。
我們生活在一個千萬人的大城市裡,我們卻只能一個人擠地鐵坐公交花三個小時上下班;
我們一個人吃火鍋,中途不敢離席,又沒臉跟服務員說你幫我看好我的鍋;
我們一個人去看電影,看到高潮處想抓住旁邊人的手,卻發現TA你根本不認識;
我們受了氣,受了委屈和挫折,卻也常常只能一個人躺在床上默默忍受,很多時候我們不想向他人傾訴,因為我們害怕會被其他人看不起。
知乎上有一個網友對「空巢青年」做了這麼一個評價:「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
這畫風就和古人被貶到離家千裡的黃沙地裡,整日和砂礫、揚塵作伴,和野馬、枯草共眠,心酸得一塌糊塗的感覺。豈止悲涼,簡直悲壯。
而這句詩引得無數網友點讚,「空巢青年」們紛紛覺得自己找到了組織,內牛滿面。有人說,在下班回家的地鐵上看到這麼一句,突然就哭了出來,哭成了一個傻逼。
然而,作為一個百分百符合定義的「空巢青年」不得不吐槽一句:至於這樣嗎?
又沒有人逼著你們來到大城市打拼,也沒有人逼著你們整天整夜宅在公司和家裡,而不走出去認識新的朋友。別把「空巢感」歸罪於沒時間、沒錢、圈子小等等:大城市的魅力就在於擁有無限的可能性,這也是我們選擇來到大城市的理由啊!
誠然,在我們的公眾號裡,我也寫過好些充滿生活中的負能量的文章。我也常常覺得我過得不夠好,過的空虛和孤獨。
我寫這些文章的目的,很大的程度只是為了自我的宣洩而已,並且在宣洩之餘,能夠讓讀者們產生一些同感,從而獲得一些慰藉,讓他們覺得:「哦,原來這個人寫文章的人也過得不好,那我心裡就舒服多了。」
但事實上,我開始懷疑這種慰藉的真實作用,當你看到一個人過得比你悽慘的時候,也許你真的會舒服一些,但你也會認為這是一種常態,是我們每一個來到大城市漂泊的年輕人的常態啊。
於是你便不再努力改變,不再積極進取,你也許會把自己進一步困在舒適圈裡——而結果就是,當一段時間後,當這種慰藉消失之後,你的空虛和孤獨會越來越深。最終成現實中和內心裡的「空巢青年」。
之所以類似「空巢青年」、「屌絲青年」這類低迷的詞語迅速流行,因為它們都是廉價而低成本的慰藉。
但這種慰藉就如同毒品一樣,能夠在短時間內讓你獲得群體的認同感,暫緩心理上的空虛和孤獨,但其實,當你一旦認定自己就是「空巢青年」之後,你就會陷入到更深的孤獨和迷茫中去。
所以,我完全地反對類似」空巢青年「這種描述群體詞語的流行和泛濫。如果說」屌絲「還是青年們對自己的自嘲,」空巢「則已經觸及到了更深的層次——那是一種無法消除的自卑與迷茫。
但我們根本無需自卑與迷茫啊!
我們所在經受著的一切不開心,只是我們人生中必經之路而已。或者說,是我們自己選擇了這一條充滿不開心的道路,我們需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一切的後果與責任。
其實,我們所謂的不開心,所謂的「空巢感」根本不是我或者你,或者我們這一代人的獨有的東西。
早在幾百年前,歌德在《少年維特之煩惱》中就描寫過年輕所帶來的那種極其極其空虛的孤獨感。餘華在《十八歲出門遠行》中也描述過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離開家之後的迷茫與無助。當然,還有《麥田裡的守望者》中描寫的那種毫無理由的焦慮。
所以說,這些所謂的不開心,是所有的離開家、獨自打拼的年輕人的共性而已:它沒有什麼好糟糕的,也沒有什麼好沮喪的。
你甚至應該慶幸,慶幸你依舊焦慮、迷茫、空虛、孤獨,這恰恰說明了你還年輕,更重要的是,你還自由——因為你自由,你才能擁有時間去醞釀這些糟糕的情緒——但這種自由,卻也恰恰是你的最大的財富。
我甚至認為,在30歲之前的「空巢」,都是一種幸福的體驗。
你二十幾歲大學畢業,開始獨自在大城市打拼。假設你三十歲結婚成家,你將度過六七年的空巢時期。
而這六七年,也許將成為你這一輩子最重要的六七年,這六七年,將決定你生命剩餘的五十年會如何度過:
是一直渾渾噩噩、平平凡凡地度過,還是在幸福和期待中度過。
這六七年,也許就是你這輩子唯一一次可以從無到有,用盡全力去為自己的生活拼一把的日子了:
這六七年裡你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難,比如物質的匱乏,比如職業的受挫,比如知識的貧乏,比如人際的複雜。
但你更需要克服自己的對自己的那種孤獨感和空虛感——這是一次機會,一次讓你去鍛鍊自己的情緒控制的機會——而你在這六七年裡,所有克服的困難,都將成為你日後生活中取之不盡的財富。
我們之所以稱那些耄耋之年的孤寡老人是」空巢老人「,是因為他們的時間已經所剩無幾,他們已經行動緩慢智力衰退,他們已經開始喪失了去再次追求自我價值的機會:
所以他們開始有了「空巢感」,他們的「空巢感」絕不僅僅是因為沒有人陪在身邊這麼簡單而已。
我見過一位老人,終身未婚,所以沒有子女。但他直到七十五歲卻還在全心研究如何打磨出更好用的剪刀。他是「空巢老人」嗎?也許他是,因為他沒有兒孫滿堂,他也沒有太多的朋友。
但他又不是,他對某一個事情熱愛一輩子,也許直到他完全喪失了最後一點力氣,他都不會產生「空巢感」。
所以,我們這些年輕人,又怎麼會有那些悲涼的「空巢感」呢?我們即使沒有朋友和親人陪在身邊,我們其實沒有戀愛,沒有很多的收入,沒有足夠的名氣,但我們還有時間,還是自由,還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去做啊!
「空巢青年」一詞,帶著一種無可奈何的意味。這絕不應該是青年們的代名詞,更不應該是在大城市中打拼的那些年輕人的代名詞。相比「空巢青年」,還不如稱呼我們自己為「孤膽英雄」。
《島上書店》裡說:「獨自生活的難處,在於不管弄出什麼樣的爛攤子,都不得不自己清理。不,獨自生活的真正難處在於沒人在乎你是否心煩意亂。」
對,這就是我們所有的空虛和孤獨的來源:在微信上我們有1000個好友,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找不到一個能關心你的人。
但這又如何呢?每個人生而孤獨,最親密的朋友只能是自己。就如同《孤獨的美食家》中的五郎先生那樣,一個人照樣可以吃遍全日本的美食獲得元氣滿滿的幸福。
而且,更重要的是,當你徹底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之後,你就會在和他人的相處中,變得更加睿智,更加成熟。因為自己,比任何一個其他人,都更加難以理解和琢磨。
清南說:
戳二維碼加小編個人微信,聊一聊你是「空巢青年」嗎?
↓↓↓↓↓↓↓↓↓
本文系公眾帳號「孤獨的人不睡覺」(awuya1990)授權「清南」發布
回復日期:如 20170529,可查閱最近200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