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開始注意到「女王C-cup」是因為她三年前在果殼發表的《淺談一點讓妹子高潮的房中術》,這篇被稱為「最讓人有代入感的小黃文」讓「女王C-cup」一炮而紅。
「女王C-cup」是易衡女士的網名,她已經用這個名字在微博和果殼上(註:果殼帳號為「C-cup」,因微博不能註冊「C-cup」所以在前面加了「女王」)做了將近三年的性知識科普,專注為女性的性慾正名、教導女性如何享受性愛、如何滿足自己的性需求。
易衡向女性科普性知識,但另一方面也不願迴避隱藏在性之下的女性問題。易衡說,她不想變成一個只會教女性「如何擁有讓男性爽的才能」的人。
採訪 | 王雪歡
編輯 | 沈倩倩
易衡女士沒有選擇以「女王C-cup」的身份接受《人物》的採訪,儘管這個名字最廣為人知。她有點無奈:「我沒有想過這個名字會跟隨我這麼久。」說這話時,她吐字很慢,盤著腿坐在家裡的沙發上,手裡拿著蘋果「咔咔」地吃,閒著的那隻手在託腮,頭髮軟軟地垂下來,與她在網上言語犀利的女王形象發生了一些偏離。在微博上,「女王C-cup」已經認證為「性科普作家、兩性專欄作者」,算得上一位擁有74萬粉絲的網紅。
2013年她用「C-cup」在果殼上發表了《淺談一點讓妹子高潮的房中術》一文,這篇被稱為「最讓人有代入感的小黃文」迅速讓她在網絡爆紅。如今,易衡已經在微博和果殼上做了將近3年時間的性知識科普,專注為女性的性慾正名,教導女性如何享受性愛、如何滿足自己的性需求。
在《人物》採訪她前,有網友剛剛斥責她:「性是你生活的全部?除了雞X和陰X你就不能有點別的,例如詩和遠方」,她隔了5分鐘回覆:「性是我的專業。」這次反擊收到了1332次點讚,底下608條評論,絕大多數都在聲援女王。
實際上,有多少網友支持轉發易衡的言論,就有會有多少人在她的頁面下咒罵。易衡從不避諱說出自己的觀點,也不怕跟別人唇槍舌戰,因為她習慣了罵完就拉黑,「你發現跟這些人真的很難溝通」。但也有不得不溝通的時候,在接受採訪的期間,易衡正在準備一場訴訟官司,起訴一個長期在她微博下辱罵她的網友,為此她諮詢過多位律師,只有一位律師說「可以打」。
易衡說:「我不是那種很容易認命的人,我發現這個問題不好,我哪怕成為第一個這樣做的人,第一個誓死要打這種官司的人我也要去打這個官司。我覺得這種狀態太糟糕了,如果說這些人做出這些行為不用承受任何代價的話,這跟鼓勵沒有任何區別。」
當記者的採訪從性趣衍伸到女性性格塑造時,易衡語速開始加快,表達時一次又一次地交握雙手,用她的話來說「腦海裡突然爆出來很多彈幕」。相比「性」給女性帶來的表面快感,易衡更關注女性在親密關係中的狀態和成長,「當我們走進關係裡面的一個狀態,對自己的一些評價也好,認知也好,似乎仍然沒有像我們看起來的那樣站起來。」
親密關係
真的在促使女性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嗎?
或者只是一個傳承千年的謊言?
我最開始註冊「C-cup」這個果殼帳號的時候只是出於好玩,因為當時看夠了網上所謂「三分鐘讓女人高潮連連,男人怎樣更大更強更持久」這種騙流量的網文,認為它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跟科學事實完全相悖,毫無意義。我覺得我可以寫一些科普的東西出來,講講女性有哪些表現才是真正出現了性高潮,男性可以通過哪些方法提高女性的快感率。因為我自己是有性學背景的,也在做這方面的研究,我想把我得到的愉悅經驗分享出去,其實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個分享在性中享受到的愉悅的網友。
於是我在果殼網上註冊了「C-cup」的帳號,寫了《淺談一點讓妹子高潮的房中術》,告訴大家女性高潮的特徵究竟是什麼,A片裡的東西不能信,以及告訴男生如何讓女朋友在其中真的享受到樂趣。網友們評論說這是看得「最有代入感」的小黃文,然後果殼性情小組的工作人員找到我,希望我能以顧問的形式來擔任這個小組的管理員,給這些網友答疑解惑寫科普就行了。
《淺談一點讓妹子高潮的房中術》那篇文章發表之後的三個月,我把微博帳號更新成了「女王C-cup」。開通微博之後,我接受到越來越多的女性的私信,男性的私信也有。我發現較多的男性沒辦法理解為什么女性無法在性事中獲得很多快感,他們其實對女性了解非常少——為什么女性不能潮吹,為什麼我這樣做她不爽。與此同時,我遺憾地發現女性在關係裡面非常沒有權利,她們好像非常被動,這是我非常憂心的一點: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女性沒有辦法採用正確的方式避孕?懷孕之後為什麼沒有辦法決定自己要不要這個孩子,而一定要聽從對方?而她們在婚姻方面,在戀愛方面也顯示出了一種非常沒有辦法自控的狀態。明知道另一半依然在與前任糾纏,並多次出軌,卻不敢分手;分手後陷入懷疑自己不夠好、做得不對的自我厭棄中,從而無法走入下一段關係;在新的關係中一旦出現問題,立刻覺得自己不夠好,因為對方不夠愛自己才會出現這些問題。
我們的文化在兩性關係的教育和引導上把男女引向了不同的方向,女性更多地被教育要去追求浪漫的愛情,要在關係中盡情地愛、投入、付出;而男性更多地被教育你要奠定自己的經濟基礎去追求一個女孩,或者要有更多對於未來的打算。例如家庭責任方面,當男性認為供養已經足夠,已經實現了一個男性的職責時,剩下的似乎就是女性的職責。我們的文化讓女性變成了關係中的維護者,我開始有一種懷疑:「親密關係真的在促使女性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嗎?或者只是一個傳承千年的謊言?」所以我不願迴避隱藏在性之下的問題,因為它會把我變成一個只會教女性「如何擁有讓男性爽的才能」或者「我能享受到性的樂趣才算是一個好的女性、好的伴侶」的人。
把我從性學研討裡分類為一個女權主義者,
這在某種程度是一種冒犯
網絡上罵我的人很多,比如抓著我之前為了科研連續挑戰23次高潮體驗的經歷說我淫蕩。說實話我的心理壓力也不小,但你發現跟這些人真的很難去溝通,他們會默認說你已經走到這個樣子了,你居然妄想顛覆這一切。而且他們對於像我這樣的女性異見者最容易打上的標籤往往就是性。他們一定會去攻擊我性濫交,一定會攻擊我去煽動別人。
我不是一個不需要別人認同的人,有些人對於我做的事情的態度是警惕的、提防的,是沒有耐心去了解的。我做學生的時候每一堂課開始前我都會預習,我喜歡那種老師說什麼我立刻就知道的感覺,我喜歡老師讚許的眼神,我想成為一個好學生。高中的時候,我遇到了一個老師,不喜歡我的這種反應,覺得我太活躍,當我舉手的時候老師刻意跳過我,有時候我搶答了,老師會很冷很冷地瞥我一眼,後來我就很怕這個老師,我覺得我從老師眼神裡讀到了「我不喜歡你」的訊號。我不知道怎麼應對,我覺得老師討厭我,所以我不是一個好學生。我消沉了很久,自我懷疑了很久。
我之前去參加一些性學研討會,發現不可思議的是,我是性學背景的,但是主持會議的教授把我介紹為女權主義者。我當時非常不悅,因為我覺得他想要把我立為一個異見者,就是一個不同的人,一個分類,他把我從性學研討裡分類為一個女權主義者,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冒犯。
我不願意去像別的女權主義者那樣非常多地投入到女性的生存狀態這個程度裡面去,我覺得我比較偏重的是在兩性關係裡面女性的一個這樣的狀態。在跟其他的性學家接觸之後,我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在中國仍然沒有一個從女性主義視角的學者去探討性與親密關係,我覺得這個方向太缺了。如果我們只能以一個既有的男性的觀點去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忽略其中女性的表達、女性的訴求。
可能很多人覺得我是一個精英女性,所以我才會去談論只有精英女性可以接觸到的這些東西。但是其實我自己出生在江西的小城市,我出生之前,我的爺爺奶奶一直希望我媽媽這一胎生的是個男孩。我能看到鎮上很多同齡的女孩子早早的輟學打工,我高中回家過年,已經有比我大兩歲的鄰居姐姐結婚生子了。我的親戚裡,也有女孩子早早就被父母安排輟學、打工、賺錢,因為家裡要建房子,兄弟要讀書。我常常想,這些或許才是故事的範本,而我是一個倖存者。我覺得自己很幸運,也覺得很難過,所以我很關注女性的命運,我常常說,不是每個女性都能獲得同樣的機會獲得同樣的資源。
我在微博上觀察我的粉絲們,在討論一些女權話題或觀點時,我想知道她們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生活環境。什麼樣的生活環境讓女性去發出這些聲音,結果比較驚人的發現是:那些在我們認為優渥狀態下長大,擁有較多支配權的女性,她對自己的生活有比較高的把握,對歧視感較弱,她們比較不願意去為女性權益發聲,而是願意去營造一個歲月靜好這種狀態。但是有些出身比較差,有可能是來自農村或者小城市的女性,當她們接觸到了格外新潮的思想,比如我們講到一些女權的理論,她會把學到的每一個理論聯想到自身,並乘以十倍的想像在周圍展現出來。
我會收到類似女生的私信,有些還很小,大概還在上高中。她們接觸了我的女權理論,回家面對的卻是家暴的環境。她們非常恐懼,在這種環境下,她們會仇恨父親,卻沒有力量去救助母親,她們深受這種家暴威懾,被恐怖的氣氛影響,擔心有一天這個暴力會輪到自己身上。同時她們又會疑惑和害怕,這種破碎家庭是否代表一種更低端的更低等的生活環境?自己是否不配擁有更好的兩性關係,不配去跟男性交往?也許男性都像我的父親一樣?
不要覺得沒有男性,你的生活是不完整的
單身一點都不可怕,一個人的狀態可以比兩個人更好
我喜歡戀愛的感覺,我覺得愛情是讓生活詩意的理由,但愛情可以不是生活的全部。女性更容易在關係上去確認自己,她們更容易藉由身份去指認自己。在一個年齡之後沒有走進異性戀的關係裡面去,她就會被烙上一個越軌的標記,這個標記可會帶來一些很負面的感覺。我覺得這個可能會首先影響她們的自我評價,她們覺得自己可能有些地方是不對勁的,或者說是剩下來的。
不要覺得沒有男性,你的生活是不完整的。單身一點都不可怕,一個人的狀態可以比兩個人更好,兩個人不意味著是一種更理想、更舒適的狀態。我希望女性不要為單身而恐懼,否則她們會很容易走進一些錯誤的關係裡面,她就可能會降低自己我價值,去放棄自己想要去追求的一些東西。其實女性有時候會因為關係而不自覺地放棄自我,這种放棄可能是不被她自己察覺到的,她只是覺得自己換了一個人生計劃而已,但這种放棄可能就讓你從一位女科學家變成了一個家庭主婦。
我跟丈夫相識於微博,是從智識欣賞走向戀愛,我選擇他,是因為在他身邊我能夠完全是我自己,不需要隱瞞矯飾,不需要假裝我是任何人,我對自己的看法,對他的看法,對我們關係的看法,我都可以分享給他。我欣賞他,完全信任他,他給了我最可貴的東西——理解。當然我不是遇到他的時候就發現了這一點,也是我們相處久了之後漸漸發現的,我在表達自己的過程裡,不斷驗證著這一點,也不斷覺得自己更愛他了。而且,我們性生活和諧,這也算是一個理由。
我在遇到他之前的情感經歷很有意義,我和許多人接觸過,我對於認識人、嘗試交往這一點完全心態開放,不會束縛自己,我鼓勵自己多看看世界和其他人,某種意義上我的選擇完全聽從我的內心。我動心過很多人,但也因此明白,真正難得的不是愛,是理解。走到現在,我身上一定帶著我過去所有際遇的影子,我的過去造就了我,沒有它們,也許我是另一番樣子。所以遇到那個讓我完全信任的人,感覺是:遇到你之前所有經歷,都是值得的。不會自苦,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心態吧。
有些人會說你一個女權主義者怎麼結婚,一點都不女權,我覺得從心裡講,結婚不是一個很大的事,它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嘗試,也許不合適了我們也會考慮離婚,但結婚走向離婚的過程不意味著就是創傷的,就像戀愛了再分手也不是創傷一樣。別人講結婚不是兩個人結合,是兩個家庭結合,我們倆都沒這個感覺,父母也沒有讓我們有這麼沉重的感覺。
在微博上遇到別人向我諮詢情感問題,我經常勸分。我跟這些你們印象中的情感專家都不一樣,大部分的情感專家有一個最大的前提:要保障你們的關係才是合格的情感專家,但我不是。我覺得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保證你們的關係,而是保障你自己,你能不能在這個關係裡面保全你自己,如果不能,這個人對你一點用處都沒有。所以我不希望你們叫我感情專家,我寧願你們叫我個人成長師。
需要向女性確認的一點是:女性本身有力量,女性不需要被拯救。 人們代替女性定義了女性,同時給女性烙上越軌的標籤。社會的進步尚需時間,但對個人,只需大方展翅,你要做一隻飛鳥,何必只在凡人的讚譽裡飛翔,如果我是一隻飛鳥,我不會在意青蛙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