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與南北緯30度附近有兩個無風帶。
我們先看一張世界大氣環流圖:
赤道常年盛行上升氣流,是豎直的氣流,因此,人們無法感受「清風習習」涼快,因此將此地稱為無風帶。南北緯30度也無風,又稱「馬緯度」或者形象地稱為「死馬緯度」。
在18世紀產業革命前,人類還沒有發明蒸氣機,航海家們只能靠風力乘帆船在海洋上航行。但是,他們的航行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連續多日乘風破浪;有時卻風平浪靜、無絲毫風。
在無風時,他們只能將船停泊下來,等候著風的降臨,而且一等可能是幾天甚至幾十天。航海家們經過多次航行,發現30°緯度附近總是無風,帆船進入該海區無法航行,在海上的貿易中受到極大影響。
那時,帆船除裝載一般貨物外,還裝運許多馬匹到美洲大陸.對於一般貨物,早點、遲點運到目的地沒多大問題,可是對活生生的馬匹來說,麻煩事就大了.由於草料和淡水的不足,馬匹相繼死掉,馬肉又吃不完,所以不得不把馬肉投進大海裡餵魚。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無風的30°緯度叫做「馬緯度」。當時,人們還不明白,為什麼在其它海域總是吹著有規律的定向風,而在「馬緯度」海區總是無風。
原來,這是由於地球各地區受到的光熱不同造成的.在終年炎熱的赤道地區,大氣受熱膨脹上升.這樣在赤道上空聚積的空氣越來越多,形成高氣壓,於是開始向南北兩個方向分流.在赤道上空分流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北半球南風右偏、南半球北風左偏.當空氣運行到南北緯30°附近高空時,不能繼續前進,產生下沉氣流,致使近地面氣壓增高,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由於沒有水平方向運動的空氣,形成無風帶,這就是「馬緯度」的秘密所在。
其實,不僅僅是「馬緯度」無風,在赤道海區、南北緯60°海區都是無風帶。
既然有無風帶,那就會有風帶。
那麼,風帶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空氣流動總是由高壓流向低壓,所以在低空的氣流,副熱帶高氣壓帶的一部分氣流又流回赤道,以補充赤道低空源源不斷的上升氣流。
按理講,這種低空的風在北半球應是北風,南半球應是南風,但是又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的北風偏轉成為東北風,南半球的南風偏轉成東南風。這種風的方向少變,一向很守「信用」,常年吹著一個方向。
因此,海員們稱之為「信風」。在這一帶海島上的樹,被定向風吹得像掃帚一樣,形成一種絕妙的風向標。
古代的航海家和商人,在多年的航海生涯中,逐漸掌握了這個規律.他們在信風的幫助下,往來於大西洋和太平洋,同各大洲進行貿易往來,因此,這種信風又有「貿易風」之稱。
作者:航海衣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