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13日以來,伊犁地區迎來大雪和陣風天氣,但在新礦集團伊犁四礦智能控制中心,採煤工區職工亓雲霄卻在溫暖如春的房間裡工作。作為新天煤化工的配套礦井,伊犁四礦是新天煤化工用煤的主要源頭,這座礦井精心打造了「伊新雲」智慧礦山平臺,建設智能化開採工作面,許多像亓雲霄一樣的採煤工區職工,不用再下井,在地面操控就能實現井下採煤。
「我們只需要在智能控制中心輕按按鈕,就能對井下的液壓支架、採煤機、刮板運輸機等綜採設備的遠程集中控制,我們的智能工作面一天能出1.5萬噸炭,最高能出到2萬噸,都輸送到新天煤化工。你看我穿的工裝,人家都說我們煤黑子亮了。工作環境這麼好,多虧了智慧礦山建設。」伊犁四礦採煤工區職工亓雲霄說。
在伊犁四礦試生產時,礦井塊煤率只有43%,即使礦井達產,也只能滿足新天煤化50%的原料煤需求。為解決這一問題,新礦集團伊犁四礦對全系統進行全面優化,經過3年持續努力,把塊煤率從43%提升到了75.5%,攻克了塊煤率低的難題。
「在提高塊煤率的同時,我們不斷探索採放工藝,優化放煤程序,提高放煤效率和回收率,回收率提高到92%以上。」伊犁四礦副總工程師劉坤說,「我們優化開拓布局和生產接續,逐步形成三保二格局,三套綜採裝備保障兩個工作面同時生產,加快二水平開拓,保障生產接續,確保新天煤化工用煤需求。」
作為煤制氣項目用煤的另一重要源頭新礦伊犁一礦,今年被山能集團列為一類智能示範礦井。目前,該礦1504西智能化工作面已經投用。通過現場實測頂底煤厚度,精準計算頂煤儲量,該礦嚴格按照限厚開採要求進行採放,細化每輪放煤時間,按照一刀一放、多輪順序循環放煤工藝,實現提質提效。
「我們一方面抓安全,採取雙人跟值班制度,現場協調解決生產中的各類難題,另一方面抓好智能化設備應用。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記憶截割和自動移架等功能,慣性導航系統已經調試完畢正在試運行,正全力保障原煤產量穩定,確保新天煤化工用煤需求。」伊犁一礦生產技術部工作人員黃小虎說。
伊犁能源牽頭建立保供考核制度、協調溝通機制、存煤調度制度,合理調整新天煤化煤炭庫存量,保障煤化工生產有足量的備煤。同時,他們督促新天煤化工優化原煤運輸環節,減少塊煤損失,提高入爐塊煤率,推動煤炭資源轉化項目突破。(史睿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