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93交通之聲記者 孔科媛
93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房產推銷、教育培訓、理財投資這樣的騷擾電話或信息,大家或多或少接到過吧。近日,浙江舟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定海分局稽查大隊的執法人員,在查處這些教育培訓機構時,搜出了大量觸目驚心的個人信息,然後,在海量信息中,這位執法人員居然還意外的發現了自家孩子的信息,這這這……
家長每天收到的騷擾簡訊、電話
記者看到在查獲的登記本上都是定海區域內小學和中學的名字,轄區內的學校幾乎是全覆蓋,每條信息都有固定的編號,詳細到這名學生的年級、班級和名字,後面則對應著家長的手機號碼。排列非常整齊,同個年級和班級的歸納在一起,看起來就像一本人事檔案。
據舟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定海分局稽查大隊的杜副隊長介紹,有市民向他們舉報經常會接到一些教育培訓機構的電話,詢問孩子是否需要輔導,吃驚之餘,他們懷疑自己的信息被嚴重洩露。
在接到舉報後,為了不打草驚蛇,執法人員採取了突擊行動,在定海城區一家沿街商鋪的四樓,執法人員先在外面回撥了投訴人提供的騷擾號碼,聽到裡面電話鈴聲響起,就立馬衝了進去。
進去一看,5、6個人,每個人面前都有一部電話,正在緊張的「工作著」,在翻閱他們桌上的登記本時,其中一位執法人員居然還發現了自己孩子的信息,而且非常完備,讓他十分震驚。我們在登記本上可以看到,他每打一個電話,家長是怎麼回復的,都有記錄,比如「無人接聽,這個電話掛掉了,已經去上學了,孩子在睡覺」寫的十分詳細。執法人員說,他們每天從早上開始打電話,打到晚上,之後會根據家長的反饋,做有針對性的課程推銷。
排列非常整齊,同個年級和班級的歸納在一起,看起來就像一本人事檔案
在這家教育培訓機構,執法人員查獲的個人信息資料多達2160條,但對於信息的來源,培訓機構的負責人稱,有些是在校門口發傳單時,家長自己的填寫的,其他的從別人那裡購買的,具體來源,並不清楚。
家長是怎麼回復的,都有記錄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對其罰款20000元,並責令整改。由於市場監管部門並非公安部門,培訓機構負責人就是不願意說清楚信息來源,但執法人員判斷:這些信息基本是購買的。
據執法人員介紹,我們的個人信息最集中的多數是在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個人信息的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公共服務等部門,但是由於信息渠道多樣,確定信息的源頭還很難。
執法人員還表示,現實中,查辦這類案件的數量還非常少,主要是很多接到這類信息的市民,見多不怪了,失去了維權的意識,而且出售信息的行為都是通過網絡,傳播範圍很廣,有時他們到了現場不一定馬上證據能抓到,藏匿的比較深,有些不在機構裡面打電話,躲在其他地方打。
這麼多孩子的信息,到底是問誰買的!希望職能部門聯合起來,查清真相,找到來源的,戳個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