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陽 遙寄相思
重陽佳節,我們除了打電話給家裡的長輩送上祝福的同時,也想說一句:
我已長大,願您未老
中國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稱「重陽」。
重陽節俗始於漢朝,成於魏晉。重陽節最早起源於人們驅災闢邪的祈願。
農曆九月九日已是深秋,正如蘇軾《重九詩》所說,已處「秋冬交」,是氣候的轉折點。從數字和陰陽來說,九是最大的陽數,又兩九相重,稱為重九、重陽,陽氣達到極點。而陽極必變,在陰陽轉化之際,未知的災禍易乘機侵入,所以要有驅災避禍的舉措。
在古代,我們的先輩只能用時令的天然植物來防病避疫。就像端午用艾和菖蒲一樣,重陽主要用茱萸和菊花。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晉代人已用它製成香囊佩戴,認為可以驅邪闢災,抵禦初寒,被稱為「闢邪翁」,成為重陽節的吉祥物之一。至唐代,已由單純藥用增加上裝飾美容、寄託離情、祝頌延年益壽等含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多方面的醫學價值,被視為長壽的吉祥花,稱為「延齡客」。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的記載。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
重陽節前後正是菊花盛開的時候,很自然就成為重陽節的節花。簪菊花,飲菊酒也就成了重陽節重要的習俗。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採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
在中秋節祈願「圓」,團圓,圓滿;在重陽節祈願「高」,百事高,步步高。「高」在年齡上就是「高齡」「高壽」,與「九」——「久」,長久,都含有祈壽的意蘊,是老人的最大心願。
——《九月十日即事》李白
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
對親人的愛不能等待
多與他們聊聊學習和工作
願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