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非愛不可,但我們選擇去愛

2021-02-15 周賢心理

對愛熱切的渴望本身並不是愛。


愛是一種出於意志的行動——也就是一種意願和一種行為。我們還可以選擇。我們不是非愛不可,但無論你經歷什麼,我們依然選擇去愛。無論我們可能認為自己多麼富有愛心,如果我們其實沒有去愛別人,那是因為我們選擇不去愛。

我們最缺的其實並不是愛,而是愛的教育。

情人節,三個關於「愛」的答案,送給所有的大家。

 

Q:怎樣區分真愛和虛假的愛?


A:愛有一些基本的法則,無論是兩性之愛還是親子之愛,這些法則均反映這樣一個現實——最純粹的愛是無條件的。此類愛的法則共有三個:接納而不是厭棄,理解而不是評判,參與而不是控制。

當人們與他們所愛的人展開較量,不遺餘力的走上自己「對」對方「錯」的道路時,很容易實踐「次要」或虛假的愛的法則(評判、厭棄和控制)。他們愛的是頭腦中設想的結果,而不是這個人。換言之,他們的愛是有條件的,他們用愛來控制和操縱別人。

 

Q:一個人不愛你的證據?

A:情與欲的界限到底在哪裡?如何判斷一個人對你只是欲望而非愛情?它其實沒有一個普遍的尺度,但是作為參考,我們需要知道,真正的愛情裡通常有一種重要的激情,它並不是性慾的激情,而是給予的激情,或者說奉獻的激情。

如果你真的愛上一個人的話,你就會遏止不住的想為她做些什麼,想讓她快樂,一定會有這樣一種強烈的願望,而且真的是不求回報的。所以,的本質是給予。如果一個人說愛你,但光想佔有,卻並沒有給予的激情,那麼基本上就是情慾,而不是愛情了。

 

Q:如何才能收穫幸福的愛情?


A:真正的幸福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人們對幸福的不同解釋。一個人可以覺得不管自己的老公在外面有多少個女友,但只要情人節打款給自己10萬就是幸福,另一個人卻會覺得這10萬是一種侮辱。

每個人內在對幸福的標準是不同的,就像名言「真理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不同的對真理的解釋」一樣,幸福感並不完全基於現實,而是基於人們內心的主觀感受。這種內心的幸福實際上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態度。於是,一個人想要收穫幸福,首先要有感受幸福的能力,而獲得這種能力的前提是有良好的自我認同、對現實的滿足感和對生活的合理期待。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

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永遠不會得到滿足。

以下書摘,均選自弗洛姆《愛的藝術》,一本值得每個人生平細細深讀一次的著作。

愛情與愛其實不是同一個事物,前者是大多是基於多巴胺的一種犒賞,而後者是一種意願,一種能力。

會愛,你可能暫時沒有愛情;

但不懂愛不會愛,則會把所有的愛情消耗成無愛。

真正的愛情,

可以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

雙方都會因為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

人們常常把「墮入」愛網時的最初體驗

和「置身」於愛之中的持久狀態混淆起來。

他們並不懂得,

他們所產生的迷戀,

那種證明他們相愛之深的彼此「發痴」的狀態,

實際上可能只是證明了他們先前的孤獨程度。

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

給予比接受更快樂,

因為在給予的行為中顯示了我生命的存在。

正是在給予的行為中,

我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財富、我的能力。

幼兒的愛遵循著這樣的原則:

我愛因為我被愛。

成人的愛則遵循著這個原則:

我被愛因為我愛。

不成熟的愛說: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成熟的愛說: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如果你的愛作為愛沒有引起對方對你的愛,

如果你作為愛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現

沒有使自己成為被愛者,

那麼這份愛就是無力的,這種愛就是不幸。

除了給予,愛還包含著關心、責任、尊重、認識。

責任是一種完全自願的行為,

是我對另一個人的需要的反應。

尊重意味著能按其本來面目看待某人,

能夠意識到他的獨特性。

沒有認識就不可能有尊重;

沒有認識的引導,關心和責任是盲目的;

沒有關心的推動,認識是空虛的。

母愛是天堂,它無需去獲取,也無需被報答。

但母愛的消極方面則是不能被獲取,被產生,

我們無法創造母愛。

父愛是有條件的愛,

由於父愛是有條件的,

因此我就能夠通過做點什麼事情獲得它,

我可以為得到父愛而努力。

 

一個成熟的人,

他把母親的良知建立在自己的愛的能力之上,

把父親的良知建立在自己的理性和判斷力之上。

 如果你真的愛上一個人,

那麼你也一定愛所有的人,

愛這個世界,愛生活。

人們認為愛情關係一旦出現差錯

就應分道揚鑣、各奔東西的觀點,

就如同無論如何即使感情完全破裂

都不必解除這種關係的觀點,

都一樣是錯誤的。

愛,本質上應是一門意志的藝術,

一門決定以我全部的生命

去承諾另一個人生命的藝術。

作者:周賢

相關焦點

  • 相愛,不是愛的開始,相殺才是愛的開始 原創
    父母已經夠煩了,你還在添亂,你說我為什麼要生你這個賠錢貨啊!再哭我抽你啊!這樣的話就會讓這個孩子在受傷的時候再被補刀。這種補刀的經歷才會叫做創傷。而創傷=受傷+非安撫性的環境。比如妻子找到了孩子,把孩子培養成為安慰自己的貼心人;丈夫找到了工作或者小三,在工作或者小三兒面前,他可以為所欲為,擁有強大的掌控感。或者乾脆離婚,期待下一個女人可以滿足他所殘缺的需要。替代性滿足的特點就是人身依附關係,非你不可,沒有你,我就沒有可能滿足這個需要。這其實就是母嬰關係的縮影。
  • 靈魂診所:愛是放手,是允許他如其所是,而我們平常說的愛,是一種交換.
    而我們無法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走。也許他們需要一個新的港灣了。也許他們要找到一面新的鏡子去發現另外一個面向的自己。也許物質安穩已不是他的第一追求。也許你最愛的人突然得了絕症。也許他愛上了別人,甚至他突然成了同性戀。
  • 《後來的我們》上映看哭無數人:「後來,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
    《後來的我們》是個關於愛與被愛的故事「直到現在,我仍然認為愛情是最美好的事,無論它是酸甜,還是苦辣」劉若英在她執導的電影《後來的我們》首映禮上這樣講著。《後來的我們》是一對男女在過年回家的火車上相識、相知、相愛,最後歷經分手、錯過,又重逢的故事。 是個笑中帶淚的故事。後來的我們依然走著 只是不再並肩了
  • 瀕死體驗告訴我們:無條件的愛可以治癒一切(附視頻)
    我總是逆來順受把自己放在最後,我總是把別人放在自己前面,當我為別人做事時,我並不是出於愛,我並不是為了他們去做的,我去做是因為如果我沒有去做。我害怕別人怎麼看我,所以我做的每個選擇或決定都是出於恐懼,不是出於愛,所以我生活中的所有決定都是出於恐懼。
  • 周冬雨:後來的我們,不是最後的我們
    《後來的我們》還在朋友圈裡不斷刷屏著,每個人都在方小曉和林見清身上看到了自己,也借著這個電影裡重新回憶了一下青春。 哪怕你在這段感情裡會有遺憾,無數次的想要重來,希望可以彌補過錯,但這都無法改變後來的你們都已經變了的事實,能錯過的都不是對的人,能離開的人都是命中注定。
  • 讓愛飛翔,我們在路上!
    北京市讓愛飛翔殘疾人藝術團在慶祝助殘日文藝演出中上演了《千手觀音》、《中華頌》、《吉祥花語》等經典劇目。  5月14日,為了迎接第25個全國助殘日,「讓愛飛翔——我們在路上,熱烈慶祝第二十五次全國助殘日文藝演出」在山東大廈影視會議廳舉辦,山東、北京兩地相關負責人和社會各界人士共800餘人一同欣賞了北京市讓愛飛翔殘疾人藝術團打造的《千手觀音》、《中華頌》、《吉祥花語》等經典劇目。演員們在無聲世界傳達出對藝術的執著。他們身殘志堅、熱愛生活、和自強不息的精神給現場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 側耳傾聽丨陳勢安,非你不可
    那個低調認真的他一直給我們帶來優秀的作品他就是我最為欣賞的歌手之一  陳勢安「我嫉妒你的愛 氣勢如虹像個人氣高居不下的天后」我們都是一群多麼可憐的人喜歡的人得不到得到的人不珍惜「別再互相折磨因為我們都有錯」
  • 影視性教育|《邦尼和瓊》給我們上了一堂有關愛與被愛的課程
    邦尼出於對妹妹的愛與保護,反對瓊和薩姆兩人的戀情,結果薩姆帶著瓊私奔了。因為環境突然發生變化,瓊的情緒開始失控,她被強制送進了醫院,不願意見任何人。直到薩姆在空中蕩鞦韆,出現在她的窗外,逗她開心後,她才願意出院。這部電影看似只是呈現兄妹二人瑣碎的生活與情感,卻蘊含了許多關於愛的哲理。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被愛,也要學會去愛別人。愛一個人,不僅要會關心和照顧他,還要給他自主選擇的權利。
  • 每日一禁果之 我們愛這個錯
    早上起床,圈中鋪天蓋地的「羅一笑」小朋友,我默了一下,這種文章一時半會兒應該不會刪,就看淘寶去了——是這樣的,每天早起批閱奏摺,我都是目測一下哪些文字最容易被刪,會優先批閱——還沒來得及反應,後來就反轉了——一個人還是不要太閒,人社部推進延遲退休是很有道理的。
  • 這世界沒有非去不可的地方,也沒有非吃不可的東西
    只要我們在一起吃飯,那只能是包廂或者大排檔,據說身邊男伴紛紛汗顏,生怕餐廳老闆為我們製造出來的陣陣尖叫狂笑猛拍桌子等等高分貝噪音出來打人。可就是開心啊,我們又控制不住,克制的人生一點都不好玩對嗎?自從10多年前成為鄰居,關係逐漸親密。我們還相約去過韓國日本和歐洲,溫州女人就是這樣上上下下鍾愛操心一切,我只要準時出現在機場就行。
  • 不是善愛一家人,不進善愛一家門
    原因不言而喻,只有善愛之人、願意利他的人才可以加入我們,才可以和大家庭家人一起共同奮鬥,共享奮鬥成果。那什麼是「共同奮鬥,共享奮鬥成果」呢? 就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每月只要家人紅豆達到一定數量都會有分紅,用最樸實的語言說,家人把平常去其它地方的消費轉移到大家庭裡,然後大家庭再把家人消費掙得的利潤分給大家。
  • 《我們都愛笑》:孫藝洲、賈青「相愛相殺」
    孫藝洲《我們都愛笑》嗆聲賈青好醜是女漢子?沒錯,因拍攝電視劇而槓上的這對出了名的冤家在本周四晚22點湖南衛視播出的《我們都愛笑》中又槓上了。
  • ThinkFirst-愛讓我們在一起
    初秋時分,天高雲淡,涼爽宜人,在這美好的日子裡,我們迎來了2020年的教師節。今後我們都將一起共事一起進步,一起努力,一起在TF發光發熱,為教育事業互相扶持。       九月有收穫的幸福,有耕耘的甜蜜;       因為不僅有飽滿的果實,更有孩子更深的祝福。       今天大家相聚在一起,共同慶祝第36個教師節,把我們最美好的祝福送給TF的家人們。
  • 臺灣全聯超市:「我們家不愛花錢,除了為愛花錢」
    ☝創意靈感源源不斷的人都關注了本文由出格創意原創轉載請後臺輸入「轉載」二字「我們家不愛花錢
  • 松木砂評測:「我們不是三好生!」
    稍等,不要這麼輕易地下定論,聽一聽吹毛求疵的木砂同學的自述吧,有些優點我們可以有,有些功能我們真沒有,畢竟我們也不是完美的三好生呢!木砂分為兩種,一種是遇水變成粉末狀的非凝結木砂,另一種是和礦物凝結砂一樣,遇水結團的結團木砂,我們今天的主角,就是第一種小木砂,非凝結木砂同學。
  • 【徵婚啟事】電影檔案室:我們都愛的「奶茶」
    說起她的音樂,這裡也不得不提她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之一,那就是她的音樂伯樂——陳昇,作為伯樂,也是外界一直猜測的暗戀對象,陳昇對「奶茶」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陳昇曾說:「她的音樂,以誠摯樸實見長,嗓子不很出色,但是她會用情感歌唱,能輕易感染聽眾,而且她的歌聲中有一種表達的衝動,將真摯的、有感而發的東西通過歌聲去坦白表露。」這些感覺,我們都可以從她的歌聲裡面聽得出。
  • 致胖吉:會有天使替我們更愛你(組圖)
    3月9日,月亮很亮,空氣很好,星星很多,我們選擇把你留在家樓下的小花園裡。那裡抬頭就能看到家裡的陽臺。我和黃師傅說,不許傷心,不能再掉眼淚,自己悲傷的樣子不要再讓沒心沒肺的你在另一個世界看到。  一直覺得自己的記憶力還行,很多事情,記在心裡就好。但是這一次,我決定把它寫下來。
  • 鋼琴曲:一生所愛
    提示點擊上方↑免費關注我們 弘聲與你共鳴
  • 德蘭修女的愛,感動萬千心靈!我們這個時代最缺
    在頒獎儀式上,德蘭修女說:「當我們與世界相遇時,我們遇到的都是一個人,那個人或這個人。總是具體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類。只有愛具體的人,才能真正愛人類。」當年,德蘭修女建立臨終關懷院的時候,曾有一位官員專門質疑德蘭修女的行為。官員問:「你這麼做,難道是為了讓貧民窟更適應人居住嗎?」德蘭修女回答道:「不,是讓死者死得有尊嚴。」
  • 上海人,讓我們一起為愛舉手!
    時光飛逝,「觸動心靈·為愛舉手」無償獻血活動,已經三歲了。今年新民晚報與觸動傳媒一起,匯聚更多媒體人的力量,共同推廣無償獻血活動。8月26日舉行的「觸動心靈,為愛舉手」無償獻血活動三周年上,不僅有眾多充滿熱血的青年藝術家通過音樂舞蹈演繹無償獻血所賦予生命的「鮮活力量」,啟發更多年輕人為愛捋袖。還有奧運冠軍田亮、青年歌手平安、中國好聲音優秀學員,和已多次獻血的呂良偉和羅中旭等知名藝人一起參與到活動中,為愛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