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中交流越來越頻繁,去日本留學、生活的中國朋友也越來越多,他們對日本當地的切身感受是怎麼樣的呢?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一名中國留學生對日本電影院的體驗~
作者簡介:我來自河北省承德市,大學選擇了日語專業。在大三時參加學校項目來到日本交換了半年,從那時起喜歡上了日本的生活環境,決定畢業後再來日本留學。雖然最開始對日本感興趣是因為《海賊王》《灌籃高手》等熱血動漫,但令我最著迷的是日本無處不在的人性化設計,比如衛生間中可以發出流水聲音的小機器、保持生菜鮮脆的小物件等,這些細膩且奇妙的想法們總是讓我驚嘆不已。
冬天,特別冷的一天,覺得很合適於去看電影。可以避開寒冷的空氣。
對於日本的年輕人來說,最熟悉的電影院應該是像TOHO CINEMAS電影院那樣的大型影院,和國內的星美、萬達等影院類似,一座影院中有多間放映廳,其中可能有一間有4D效果或是IMAX屏幕,帶來舒適而震撼的體驗。但除了大型影院,日本還有一些頗具歷史的獨立小影院,不局限於最新、不追隨人氣,放映一些小眾但高品質的作品。
不管是國內作品還是國外的作品,我都很喜歡。大概在三年前我開始了東京的生活。最常去的是東京新宿的TOHO CINEMAS,哥斯拉扒住樓頂增加了影院的娛樂色彩,也讓這間影院的門口成為了朋友碰面的熱門場所。
TOHO在服務方面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點。一個是可以牢牢卡在座椅扶手上的食物託盤,一個是生動且洗腦的講述觀影禮儀的宣傳片。在TOHO我只買過爆米花,剛開始沒太注意,以為棕色的就是焦糖,奶白色就是原味,吃了才發現,原來奶白色是鹽味!仿佛南方人第一次吃到北方鹹豆腐腦的感覺,一瞬間覺得挺不可思議~
觀影禮儀宣傳片裡邊的人物頭都是一個巨大的攝像頭或者爆米花、可樂,宣傳片會以誇張的肢體動作展現在影院內的不良行為。
不過其實中國國內的影院服務也做得非常好,包括IMAX和音響的水平也和日本不相上下,我不太能感覺到兩者的差異,差異主要還是來源於一起看電影的人。在東京看電影時,有小孩子說話了,隨行的大人會小聲告訴他不要打擾周圍的人,但同時,搞笑的情節出現時,大家也很少笑得肆意。文明有禮的舒適總會伴隨著一絲寂寞,想念家鄉的笑笑鬧鬧。在日本,正片結束後也很少有人立刻離席,大家都會在座位聽著片尾曲,看著黑色屏幕上名單滾動。不管是自願也好,合群也罷,這一習慣的延續讓觀賞電影對大部分日本人而言,不僅是享受正片的精彩演繹,還有隨著旋律細細回味影片的內容,對幕後製作人員表達尊重和感謝。
和大影院相比,我對獨立小影院的認知比較少,只在街上碰見過一兩家。比如這家在吉祥寺的「COCOMARU THEATER」,只有十幾把小沙發放在房間裡,可以供好友們包場欣賞。
樓下看電影,樓上喝咖啡,咖啡廳裡還會不定期舉辦交流會或者導演見面會等。上映時間寫在一塊小黑板上,杵在店門口,雖然畫面音效肯定不如大影院,但這種親切的氣氛也讓人想進去窩在沙發裡邊。
還有位於澀谷的名為「Euro Space」的小劇院,也是很出名的一家獨立影院。他們已經有36年歷史,近期正在舉辦題為《朝鮮半島和我們》的電影節。
選取這個題目主要是因為如今的日本學生對於日韓的關係的理解只停留都只有模糊的印象,影院希望通過多部影片儘量生動、深刻地還原當時的歷史,不僅包括今村昌平、大島渚等日本導演的作品,還包括韓國總督府、崔洋一等韓國方面的聲音。不知道會有多少學生願意來看這些嚴肅、苦悶、老舊的電影,但是能有發起這樣活動的電影院,就足以令人感到敬佩。
除了「Euro Space」之外,東京還有很多獨立的小劇院。這種電影院放著其他地方都看不到的作品,這也是影迷紛紛去獨立電影院欣賞作品的理由。還沒那麼出名的導演演出的作品也有,還可以看到中國的影片、其他亞洲地區以及歐洲的影片。影院裡面擺著的各海報帶著獨特的審美觀,只看著那些圖案也能充分感覺到藝術的氣氛。